杨湾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最新】内容摘要:

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 — 分 — 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 1 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 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 6 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学生 齐读 2~5 段。 (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 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 2~4 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语言 (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 2 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 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师强调: 揣摩下列语句: 杨湾中学教学设计 12 ( 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 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 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 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如( 3)( 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 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 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 ●板书设计 (略) ● 教学反思: 杨湾中学教学设计 13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 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与知识补充。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 为 —— 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 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 指导自学,重难点强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232。 n)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整体感知 (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 „„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杨湾中学教学设计 14 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 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合作探究: ( 1) .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 2) . 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 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杨湾中学教学设计 15 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三、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 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 或者以“我在公元 3000 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 —— 治国平天下 —— 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