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整册教案内容摘要:
迹,一定心有所感。 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本文由教育网址导航编辑整理 输入 ,掌握一手教育咨询,下载最新免费试卷,马上设为主页吧。 教师发表教育论文,推荐到正规教育期刊 《文科爱好者》杂志: 《理科爱好者》杂志: 《读与写》杂志: 延安,我把你追寻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 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 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 ”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本文由教育网址导航编辑整理 输入 ,掌握一手教育咨询,下载最新免费试卷,马上设为主页吧。 教师发表教育论文,推荐到正规教育期刊 《文科爱好者》杂志: 《理科爱好者》杂志: 《读与写》杂志: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 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3 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 2)教师范读。 ( 3)学生自 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 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 ang。 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 (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 (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 、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 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 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 当年八路军 120 师 359 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 359 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 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 (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 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本文由教育网址导航编辑整理 输入 ,掌握一手教育咨询,下载最新免费试卷,马上设为主页吧。 教师发表教育论文,推荐到正规教育期刊 《文科爱好者》杂志: 《理科爱好者》杂志: 《读与写》杂志: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 检查 (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 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 加强理解。 (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 ang 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 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本文由教育网址导航编辑整理 输入 ,掌握一手教育咨询,下载最新免费试卷,马上设为主页吧。 教师发表教育论文,推荐到正规教育期刊 《文科爱好者》杂志: 《理科爱好者》杂志: 《读与写》杂志: 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 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顶天立地) (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 (琳琅满目) (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 说明)。 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向往奥运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九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国申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 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诱发“向往奥运” 1 出示奥运会标,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资料。 教师相机简要介绍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情况。 2 回忆,并互相交流申奥成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情感。 本文由教育网址导航编辑整理 输入 ,掌握一手教育咨询,下载最新免费试卷,马上设为主页吧。 教师发表教育论文,推荐到正规教育期刊 《文科爱好者》杂志: 《理科爱好者》杂志: 《读与写》杂志: 3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 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 1 自读自悟,把握情感基调 ( 1)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句子,并在课本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 ( 2)学生按要求自学。 ( 3)组织交流。 a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 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谈谈从那些语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一些阅读感受的交流,汇集在一起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的情感基调有个整体的把握。 ) 2 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 ( 1)提出研读专题。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 ( 2)小组合作研读。 A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B 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甚至联 系自己收集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进行感悟 C 反复朗诵品味 ( 3)集体交流感受 (重点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感悟得比较肤浅,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相机指导有关语句的朗读,反复揣摩,以读悟情。 三 含情诵读,抒发“向往奥运” 1 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 互相交流朗读。 先同桌互读互评,然后班上朗读评议。 3 在交流中,相机指导朗读一、二、四、六、七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兴奋、神往、渴望、自豪的感情。 四 拓展实践,引发“向往奥运” 1 读写“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 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等词语。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3 课文后的两项课外拓展活动,由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自找伙伴合作完成,并酌情交流。 詹天佑 本文由教育网址导航编辑整理 输入 ,掌握一手教育咨询,下载最新免费试卷,马上设为主页吧。 教师发表教育论文,推荐到正规教育期刊 《文科爱好者》杂志: 《理科爱好者》杂志: 《读与写》杂志: 教学目标 1.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作记号。 2. 学会 10 个生字,理解“阻挠”等 11 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 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4. 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赞颂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 学重点 教学准备 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理解中心句与 投影片、录音带、课件 全篇课文内容的关系。 围绕中心细 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第一教时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 学习课文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课题。 2. 介绍詹天佑及京张铁路。 二、初读课文 1. 听课文录音,思考: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反馈。 2.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 生字新词。 3.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册整册教案
相关推荐
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 10 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 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这是《小雅 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Ⅴ .课后作业 课本第 22 页第 3 题 ●板书设计 ●授后记 第 13 页 共 58 页 课题 : 167。 解三角形 应用举例 第二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
《 左传 》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曰: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乃 入见。 问 : “ 何以战。 ” 公曰: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 “ 小惠未 徧 ,民弗从也。 ”公曰: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对曰: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对曰
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 有人说鲁迅是位天 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和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 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他工作起来不知疲惫,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
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随堂落实‚小练笔‛) 4﹡索溪峪的‚野‛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版权所有:济宁市黄家街小学 模板设计:五年级语文组 范业军
洋溢 y236。 径自 j236。 ng 筛子 sh252。 i 无赖 l224。 i 调解 ti225。 o 戳到 chuō 逮到 dǎi 逮捕 d224。 i 畜生 ch249。 恐吓 h226。 吓唬 xi224。 畜牧 x249。 窒息 zh236。 巉岩 ch225。 n 骸骨 h225。 i 吹毛求疵 c255。 奄奄一息 yǎn 狼嚎 h225。 o 踉跄 Li224。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