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古代汉语全译文内容摘要:
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 ”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 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 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赏析】 《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示 意为节省灯油要掐灭一根,露出十足的守财奴的嘴脸,吝啬的本性至死不改。 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华丽的卧席,却不是出于悭吝,而是以言行维护他所信奉的“礼” —— 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饿礼遇。 曾子的举动与严贡生的守财奴有着质的不同。 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他慎终如始,严于律己,直至去世。 曾子换席子的做法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鉴的。 常言说:“正人先正己。 ”要求别热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便不会有说服力。 做人的严谨应当体现在遵守规则之上,尤其是细小的事,更能见出真精神。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事对自己所确认的 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 没有信念做支撑,可能凭兴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却不可能始终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 局外人,营营苟苟的人,事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的。 8 人在生活中的确应当有精神,不管这种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都会使我们的言行有所归依,有轨可循。 《大同与小康》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 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 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 ”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 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 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 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 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 【欣赏】 这篇是讲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讲小康的情况。 开头孔子参加祭祀以后,走到宫阙上参观,叹息鲁国祭礼的不完备。 他的弟子言偃问他为甚么,孔子说: 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属于大家的。 那时候的官吏是: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来作事。 个人修养是:讲求信义,和睦相处。 对于社会,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儿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儿子。 社会是:老年人有养老的地方,壮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长的地方,其它残废有病的人都有疗养的设备。 工作:男的有职业,女的有家庭。 生产货物,不必为己。 尽力怍事,不必为己。 这样一来,没有阴谋,没有强盗,小偷、乱徒、贼党,连大门都不必关。 这就是大同世界。 后来大道不实行了,天下变成了私有的。 大家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子。 货物、力量只是为自己。 天子和诸侯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 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作为防备。 以礼义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 把功劳当作自己的。 以礼来断是非,赏罚人民。 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从个 人的修养作起,到家庭,到社会,以至全国、全世界。 礼记大学篇的八条目是: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 (使知识达到极点 ),正心 (心意真实无妄 ),诚意 (意念真诚 ),修身 (修养自身 ),齐家 (家庭圆满 ),治国 (国家富强康乐 ),平天下 (世界太平 )。 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作去,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 《学记》含《虽有佳肴》 9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 (sǒu,小有声音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道 :古今异义,指儒家 之道。 )。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 (yu226。 “说” )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前一学代教学,后一学代学习)”。 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xi225。 ng),术 (su236。 )有序,国有学。 比年(隔一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 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 yu226。 “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 (bi224。 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 y236。 )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 qi226。 ),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夏( 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 d236。 )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 (li226。 同后文“陵”,超越 )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 ,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 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 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 10 (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 ”,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 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 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 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 课。 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 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兑命》篇中说 ?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 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 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 ,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 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新版古代汉语全译文
相关推荐
人かんこくじん(韓国人) 〔名〕 韩国人ゕメリカじん(~人) 〔名〕 美国人フランスじん(~人) 〔名〕 法国人がくせい(学生) 〔名〕 (大)学生せんせい(先生) 〔名杭又亨伺轴砖否剁川妒伯库按梁霞又贷厚骇当赴搔恨翰攒蝇札藩映匹股沁先锥墙盲正个牧谅展警篱虱伟支末针汽吼剩芹叼辐位钦纬贷呈孩勿律缴硼 すみません 对不起,请问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单词 148课第 1课ちゅう
(2)学生看插图说话,教师引出 u:一只小乌龟在河里玩耍。 “乌龟”的“乌”的读音里面就有 u。 (3)教师示范发音,学生听音,看口形。 教学讲解:发 u 音,嘴唇拢圆,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向后缩,舌根抬起,发音口形不变。 学生练习读单韵母 u,师生共同编顺口溜:嘴巴突出 u u u。 (教师领读,学生集体读,教师指学生领读。 ) (4)教师引导学生记字形:图上哪个地方像 u。 (这只小乌龟像
ださい。 ②……と 特定の個人やものではなく、人やものごと一般についての条件関係を述べる表現で、「 Xが成立する場合に必ず Y が成立する」と言う意味を表す。 前のことがらが起こると、それに引き続き自動的・自然発生的に後のことがらが起こるというような関係を表すことが多く、自然界の法則を述べる場合などによく使われる。 気温が低いと桜がなかなか咲きません。 酒を飲むと顔が赤くなります。
Deutschland zu erz228。 hlen. Herr K228。 konnen, bitte! B: Nat252。 rlich sind die Leute hier anders als bei uns in Finnland. Das leben geht schneller und die Leute sind ungeduldiger. Aber ich finde
imple petition for a fixed amount of food determined by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that determines our evolution is no longer essentially physical. Our environment is chie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