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图文内容摘要:
必 :练习册 b 选 :思考题 第( 二 )单元 课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综合练习 课型 练习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及相应的估算。 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确的估 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15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出示数字卡片: 650, 200, 160, 280, 450,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生连续计算 2.完成教材第 18 页练习三 第 9题。 先 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教材第 18 页练习三 第 10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 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 ?怎样列式 ? 2. 完成教材 P18 页练习三 第 12题 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并指名学生 上台板演。 三、技能训练。 1.完成教材第 18 页练习三 第 11题 引 导学生分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小朋友已看的页码是 142— 143 页”,进而一起估算出结果。 完成教材 P18 页练习三 第 13题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 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 四、练习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60+280= 710+280= 490270= 800270= 360 710 490 800 + 280 + 280 270 270 作业设计: a 必 :练习册 b 选 :思考题 第( 二 )单元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 习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总结本单元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准确度。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 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总结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16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准备学习 1. 出示口算卡片 52+35 86— 34 47+33 23+69 62— 18 70— 26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 ?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 完成第 P19第 1题。 二、基本训练。 1. 教材 P19 “整理和复习”第 2题。 归纳总结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 须注意哪些问题 ? 2. 完 成 P20 第 2 题。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 P19“整理和复习”第 3 题。 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完成 P20 第 3 题。 四、复习总结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650 370 840 750 + 340 + 480 560 540 作业设计: a 必 :练习册 b 选 :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 三 )单元 课题 毫 米、分米 的认识 课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17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师:你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 1 毫米的概念 认识尺度上的 1 毫米有几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 1 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 1 厘米和 1 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 1 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 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 1 厘米里面有 10 个 1 毫米。 板出: 1 厘米 =10 毫米 七、巩固发展 完成数 学课本第 3 页的做一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 =10 毫米 作业设计: 必做 : 练习册 选做 : 思考题 第( 三 )单元 课题 毫米、分米 的认识 课型 新 授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使学生知道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 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8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引入:昨天同学 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全班交流。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建立 1 分米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 0 刻度到刻度 10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 1 分米。 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1 分米。 用手比划 1 分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 用分米量 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四 、巩固发展 练习一的第三题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 1)一条裤子长 9 分米 ( 2)一张床长 5 分米 ( 3)小明高 14 分米 ( 4)一支毛笔长 2 分米也就是 20 厘米 填空: 5 分米 =( )厘米 =( )毫米 30 毫米 =( )分米 40 毫米 =( )厘米 =( )分米 2 米 =( )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 4 题教和 第五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五 、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 分米 =10 厘米 作业设计: 必做:练习册 选做:思考题 第( 三 )单元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9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认识千米 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 6 千米的含义, 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 21 千米、灵山 23 千米的意义。 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 5 圈约有多长。 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 10 个小组进行测量) 1) 到操场上量出 100 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 100 米有多远。 2) 汇报: ( 1)说一说 走 100 米你走了几步,如果 走 1000 米大约 走 多少步。 (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 100 米, 10 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 100米。 是多少千米。 汇报 : 1 千米 =1000 米 ( 3)体验 1000 米有多远。 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 1 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1)练习二第二题 ( 2)补充题(略) 填空: 1 千米 = ( )米 1 米 =( )厘米 1 米 = ( )分米 1 分米 =( )毫米 四、全课总结:让学生说说 1 千米有多长, 1 米、 1 分米、 1 厘米、 1 毫米呢。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 千米 =1000 米 作业设计: 必做:练习册 选做:思考题 第( 三 )单元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型 练习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0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 吗。 选钥匙开门 ; 第一道门: 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 400厘米, 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 4分米、 4毫米、 5毫米、 4米、 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 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 : 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 3千米、5000米),下面 有 4把钥匙( 3000米、 300米、 5千米、 50千米)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 5千米 2020米、 1000米 +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 3千米、 5千米、 3米、 5000米、 5米、 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 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 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 ) 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摘苹果 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 200千米。 他们早上 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 50千米,中午 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3千米 =( )米 7公里 =( )米 48 千米 — 40 千米 =( )千米 7600 米 — 2600 米 =( )千米 作业设计: 必做:练习册 选做: 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 三 )单元 课题 吨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重量概念 21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 1)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 3)再猜一猜一头牛、一匹马、 一头猪、一只熊约重多少千克。 引出课题 二、 探索新知 认识吨,建立 1吨的质量概念。 ( 1) 出示例 7,认识“吨” ( 2) 每袋大米重 100千克, 10袋大米重多少千。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图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