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三_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总复习题内容摘要:

”与“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的叙述,让你感初三资源 姓名 : 学号: 班级: 第 8 页 共 28 页 受到了什么。 1)木兰的儿女情思 2)条件艰苦 3)军情急迫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八年级(上册)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 ]: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 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 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 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 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 —— 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 齐鲁青未了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 割 ”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 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 2 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终要,终当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 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 阴 ”“ 阳 ” 分别指 山北 、 山南。 3.《登飞来峰》中与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阴阳割昏晓 ” 一句写出了泰山 巍峨(高大) 的特点。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蕴含 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请从 “ 钟 ” 字入手,对 “ 造化钟神秀 ” 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 钟 ” 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 齐鲁青未了 ” 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 造化钟神秀 ” 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高大神奇秀丽 ; 《望岳》: “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 初三资源 姓名 : 学号: 班级: 第 9 页 共 28 页 泰山的雄 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 联系到诗人当时实情,这句诗更可理解为:他不计落第得失,坚信自己出众的才情,坚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 至此,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答: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 ]:“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 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 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 和 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 忧国思家的感情。 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 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3.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 “ 家书抵万金 ”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 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 ,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一个“深”字,表现了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 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义: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三资源 姓名 : 学号: 班级: 第 10 页 共 28 页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 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 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 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 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具体写国事和家事。 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 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1后四句描绘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形象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 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1《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 抵万金 ” 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 千古传诵的名句。 1《春望》: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 “ 感时 ” 一语承上,以 “ 恨别 ” 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1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 望 ”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草木”到“花鸟”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 叙事 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 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①有吏夜捉人( 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②请从吏夜归( 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③ 夜久语声绝( 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怒 、 苦 ②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B、①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请 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初三资源 姓名 : 学号: 班级: 第 11 页 共 28 页 ③“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④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6.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 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7.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 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第一,表明官府“捉 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 —— 啼,怒 —— 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 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9.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 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邮城戍” ——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 寡娘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10.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 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本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准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