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二内容摘要:

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与文学活动 一 文学接受的意义 1.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2.文学接受与文学的社会作用 ( 1)文学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作用的区别 作品的功能取决于文学的审美属性;作品的社会作用则取决于读者的参与。 ( 2)文学在接受实践中的多种社会作用 A.认识作用 B.教育作用 C.娱乐 /愉悦作用 D.心理补偿作用 ( 3)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使人们通过接受作品进入 审美的境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享受,并使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3.文学接受中的个体与群体 ( 1)个体接受:指读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具有独特性、偏爱性等特点。 ( 2)群体接受:指一定时期里社会上的大多数成员都趋向于接受某些观念、内容、种类、形式的文学作品,具有公共性、互动性等特点。 影响群体接受的主要因素: A.社会心理; B.文学风尚; C.民族审美文化积淀。 第二节 阅读和欣赏 一 文学欣赏的性质 1.文学欣赏的含义 文学欣赏又称文学鉴赏,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 审美需求,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形成审美意象、获取审美愉悦的精神活动。 (教材 198— 199 页) 2.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点 ( 1 ( 2)一种再创造活动。 再创造的表现: A.补充、丰富作品形象。 B.发现、增添作品意义。 二 文学欣赏的条件 1.欣赏客体的“召唤结构” 当代德国美学家 伊瑟尔 首先提出的接受美学概念。 他认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 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解释性或说明性的;文学文本则是一种虚构,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因而具有后者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由此形成文学文本特有的结构特征,即“召唤结构”。 (参见教材 278 页) 2.欣赏主体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 它相当于皮亚杰在 发生认识论中所说的先在“图式”。 (教材 195 页) 3.“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对应关系 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的审美表现及其“召唤结构”能够一致或相近。 三 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 1.感受与重建 ( 1)感受、语感和语境 感受 :指读者把文学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而不是概念符号来把握的心理活动。 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语境:狭义即指文本的上下文。 ( 2)重建:想象和联想 2.体验与共鸣 ( 1)体验:“情感的操练” 文学欣赏中的体验,是指 读者通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细致入微的体会、品味和揣摩;又称情感体验。 ( 2)共鸣:情感的认同。 所谓共鸣,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与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