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题技巧内容摘要:

理解 因果关系的理解,属于对选文事理关系的理解。 【例 22】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想“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不用卿言至此 ②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 ③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 ④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 ⑤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 ⑥寻而帝立,衡忧惧 A.③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试题选文主要内容是:三国时吴国的李衡向孙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孙权)有愧色”。 不久吕壹事发坐诛。 琅琊王孙休“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 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 寻而帝立 (孙休即位),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 ’妻曰:‘不可。 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 ’” 解这类题,必须读懂原文,剖析事理,然后才能判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一般呈三种形态:一因一果,数因一果,层递因果。 李衡因为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谏,多次依法惩治了孙休淫放的家人,所以得罪了孙休;由于得罪过孙休,所以当他做了皇帝后就怕他报复;害怕报复,就产生了奔魏避祸的想法。 这是层递因果关系,答案应选 B。 另外三句:②句“逆自猜嫌”指的就是“奔魏”这种想法,是结 果不是原因;③句所言之事与得罪孙休想奔魏无关;⑤句说的是奔魏的后果将名节俱失。 因果关系的理解,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要能力,考生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3.文章内容的概括 【例 2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辅导网 京翰教育中心 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乐,堕于公政。 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殉国,继之以死,做一位无愧于家国的忠勤之士。 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 荷忠臣之业。 D.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侯,位居三品,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以报答天子之恩。 【例 24】原题同例 15。 〔附〕相关文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来满,敬冒荣利。 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 ”,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觊之益重之。 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末除吴郡海 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问者惭而退。 文章内容的概括,目的在于检测考生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之其他题型,明显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点。 因为完成这类题,既要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通晓文义,又须分清主次,领会文章的主旨。 《近思录》谓:“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其中,“晓其文义”就是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求其意”即探求主旨。 可见,解这类题,必须先通读原文,分清主次,正确地领会文意,然后再比较备选项,就可以直 接找出正确的一项,而不被干扰项所迷惑。 从试题涵盖的范围看,可分为全文的概括和部分内容的概括两种题型。 例 23 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文章记叙了郑母对善果的身教和言教:她考察善果如何处理政事,“闻其剖断合理”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则“蒙被而泣,终日不食”,以其先父之“忠勤”、“清恪”教导他;并且她常亲自纺绩到深夜,教育善果要正确看待俸禄,不能骄逸堕业。 这一切,目的都在于使善果能够“负荷忠臣之业”。 C 项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郑母言行的意图,理解正确。 相比之下 ,其他三项都犯了以次为主的毛病,错会了文意。 例 24 是部分内容的概括。 一般说来,由于试题涵盖的范围小了,判断部分内容的概括要比判断全文内容的概括容易些。 但考生须特别注意题干所指定的范围,看备选项所述是否与题干指定的范围一致。 1992 年、 1993 年两年的试题,指明从哪句至哪句的内容,范围十分清楚;而我们所选的 1994 年的这个试题,只说“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确定试题范围的难度就大得多了。 我们节录的“相关文字”,是四个备选项涉及到的,实际上按试题指定的范围,还得掐头去尾。 “去职归家”是因为老母“籍年已满 ”,与“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无关。 所以, A 项前半句所述言不及义,而后半句又把“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这种婉谢之辞当作去职的原因,不辨主次,错会了文意。 “既归家”以下文字,叙归家之后的事,显然,也离开了试题指定范围, B 项的错误正在于此。 排除了 A、 B 两项,再比较 C、 D 两项,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 D 项的概括是正确的。 因为 C 项的说法有两点明显的不妥之处:一是事情缘起没有说清;二是概括的角度不对,或者说答非所问。 如果试题改为“对顾觊之敬重何子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那么 C 项当然是正确的答案了,但是就本题而言,这却是错项。 可见,解这类题,不仅要看选项所涉及的范围与试题指定的范围是否一致,还要注意叙述的角度是否符合试题的要求。 前面说过,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综合性强,难度大。 不管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还是概括部分内容,都要真正读懂原文,理清脉络,然后再比较备选项,千万不要一上手就急于判断哪一项正确。 否则难免步入误区。 文意的考查是难点。 这是因为文意必须在精读原文之后才能准确提取,不少考生达不到这一至高点。 而且由于所给的备选项之间常常不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而是全面与片面、准确与偏颇的 关系;因此,一些考生对全文终不能如对讲读课文似的“吃透精神”。 这类题分值在 3 分左右,但不乏得零分的。 (三)关于句意翻译的解题技巧 1.文言文的断句和标点 古籍古文没有现代汉语这样一整套标点符号,常令今人难读费解。 但古人读文章在识字辨义的同时必须“明句读( d^u)”。 句,即现在所说的句子和 分句末尾的停顿处;读,即句中语气停顿的地方。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古之师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今人学习古文,如果能准确地以现代汉语的标点用法为之断句并标点,那他的文言水平一定相当可以了。 因此 给文言文断句、标点便成了学习和检测古汉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进行古文翻译的准备阶段。 其步骤大致是: 高中语文辅导网 京翰教育中心 第一,拿到不曾标点的文段,要认真耐心地通读一至二遍,可以不求甚解,但力求知其梗概。 如属什么文体,涉及何事何理,心里有个大数。 倘发现从内容、语气上非停顿不可的地方,可用铅笔顿上小黑点,“姑妄断之”。 第二,再读时根据古代文化常识,判定一些无须译出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官爵名、地名、事物器具名称、干支纪时、年号等,可用铅笔画上横线,以防受其干扰。 有些术语与现代汉语某些词语易混,如“烛之武”、“瘦公之斯”、“尹公 之他”(人名)“天赐礼盛国庆”(西夏惠宗赵秉常的一个年号)等,遇上时要小心剥离。 第三,依靠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断句,如“矣”常用于陈述句之末,“乎”常用于疑问句之末,“哉”、“耶”常用于感叹句之末;“夫”、“唯”、“盖”、“凡”常用于句首发语;“以”、“而”、“于”常用于句中:它们各有其司,各见其义。 “曰”是古文对话不可缺的标志,其后常有说话人的原话。 这些使用频率颇高的虚词,能使文段断句大体完成。 第四,利用初断句后的文句前后内容和形式上的关联继续明意而断句。 如古文多整句,常用对偶、顶真、排比、间隔、反复等 修辞格进一步对难断难点之处作分析,必定又有新进展。 第五,疏通并口译全文,用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用法进行认真标点。 如果是平时练习,不妨查找一下已经断句标点的同段文字,印证一下自己的能力。 不管对与错,都会有收获。 断句虽表现于形式,但标点得恰如其分,文段的意思也就知之八九不离十了。 2.古文翻译 今人阅读古文,首先要落到准确地译成现代汉语这一点上,这才可能对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学大纲要求是:“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然,其对象仍是课文所示的浅易文言文,如《孟子》、《史记》等先秦两汉散 文,韩柳欧阳苏氏父子等唐宋古文,《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文学作品。 平时学习中尽管有教师讲授,有提示和注释相助,但最重要的是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重要的文段不妨笔译出来。 翻译古文,虽不能与翻译外文相比,但同样是一种“再创性的劳动”。 它不但能全面检测自己掌握古汉语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程度,而且也对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一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