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

7。 〔译文〕 总之,光荣的黄河,温暖的洛水,孕育了河图、洛书。 这种神圣的珍宝包藏着巨大的用途,它的内容深刻而文辞可贵。 可是经过两汉,由于大量的纬书出现而搅乱了经书。 在文学创作上,剔除其中的虚假诡诈部分,还可吸取一些有用的辞采。 五、辨骚 (一) 自《风》、《雅》寝声 1,莫或抽绪 2;奇文郁起 3,其《离骚》哉。 固已轩翥诗人之后 4,奋飞辞家之前 5;岂去圣之未远 6,而楚人之多才乎。 昔汉武爱《骚》 7,而淮南作《传》 8,以为: “《国风》好色而不淫 9,《小雅》怨诽而不乱 10,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 11,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 12,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 班 固以为 14:露才扬己,忿怼沉江 15;羿、浇、二姚 16,与《左氏》不合 17;昆仑、悬圃 18,非经义所载。 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 19,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王逸以为 20:诗人提耳 21,屈原婉顺 22。 《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翳 23,则时乘六龙 24;昆仑、流沙 25,则《禹贡》敷土 26;名儒辞赋 27,莫不拟其仪表 28;所谓 “金相玉质 29,百世无匹 ”者也 30。 及汉宣嗟叹 31,以为皆合经术 32;扬雄讽味 33,亦言体同《诗 雅》 34。 四家举以方经 35,而孟坚谓不合传 36。 褒贬任声 37,抑扬过实 38,可谓鉴而弗精 39,玩而未核者也 40。 〔译文〕 自从《国风》、《小雅》、《大雅》以后,不大有人继续写《诗经》那样的诗了。 后来涌现出一些奇特的妙文,那就是《离骚》一类的作品了。 这是兴起在《诗经》作者之后,活跃在辞赋家之前,大概由于离圣人还不远,而楚国人又大都富有才华的原因吧。 从前汉武帝喜爱《离骚》等篇,让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 刘安认为:《国风》言情并不过分,《小雅》讽刺也很得体,而《离骚》等篇正好兼有二者的长处。 屈原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浊的环境,能够消遥于尘俗以外,其清白是染也染不黑的,简直可以和太阳、月亮比光明了。 但 是班固却认为:屈原喜欢夸耀自己的才学,怀着怨恨而投水自杀;他在作品中讲到后羿、过浇、二姚的故事,与《左传》中的有关记载不符合;讲到昆仑和悬圃,又是儒家经书所不曾记载的。 不过他的文辞很华丽、雅正,是辞赋的创始者。 所以,屈原虽然算不上贤明的人,但可以说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后来,王逸却以为:《诗经》的作者说什么曾提着耳朵警告,屈原就比这和缓得多。 《离骚》里边常有根据经书来写的,例如说驾龙乘凤,是根据《易经》中关于乘龙的比喻;说昆仑和流沙,是根据《禹贡》中关于土地的记载。 所以,后代著名学者们所 9 写的辞赋,都以他为榜样; 的确是和金玉一样值得珍贵,历史上没有可以和他并称的。 此外,如汉宣帝称赞《楚辞》,以为都合于儒家学说;扬雄读了,也说和《诗经》相近。 刘安等四人都拿《楚辞》比经书,只有班固说与经书不合。 这些称赞或指责都着眼于表面,常常不符合实际,那就是鉴别不精当,玩味而没有查考。 (二)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 故其陈尧、舜之耿介 1,称汤、武之祗敬 2:典诰之体也 3。 讥桀、纣之猖披 4,伤羿、浇之颠陨 5:规讽之旨也 6。 虬龙以喻君子 7,云蜺以譬谗邪 8:比兴之义也 9。 每一顾而掩涕 10,叹君门之九重 11:忠怨之辞也 12。 观兹四事,同于《 风》、《雅》者也 13。 至于托云龙 14,说迂怪 15,丰隆求宓妃 16,鸩鸟媒娀女 17:诡异之辞也18。 康回倾地 19,夷弄彃日 20,木夫九首 21,土伯三目 22:谲怪之谈也 23。 依彭咸之遗则 24,从子胥以自适 25:狷狭之志也 26。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 27,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 28,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 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故论其典诰则如彼 29,语其夸诞则如此。 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 30,而风雅于战国 31;乃《雅》、《颂》之博徒 32,而词赋之英杰也 33。 观其骨鲠所树 34,肌肤所附 35,虽取熔经意,亦自铸 伟辞。 故《骚经》、《九章》 36,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 37,绮靡以伤情 38;《远游》、《天问》 39,瑰诡而惠巧 40;《招魂》、《招隐》 41,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 42,《渔父》寄独往之才 43。 故能气往轹古 44,辞来切今 45,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译文〕 要考查这些评论的是非,必须核对一下《楚辞》本身。 像《离骚》里边陈述唐尧和虞舜的光明伟大,赞美夏禹和商汤的敬戒,那就近于《尚书》中的典诰的内容。 《离骚》里边又讽刺夏桀和商纣的狂妄偏邪,痛心于后羿和过浇的灭亡,那是劝戒讽刺的意思。 《涉江》 里拿虬和龙来比喻好人,《离骚》里拿云和虹来比喻坏人,那是《诗经》里的 “比 ”和 “兴 ”的表现方法。 《哀郢》里说回顾祖国便忍不住流泪,《九辩》里慨叹楚王在深宫里,难于接近,那是忠君爱国的言辞。 察看这四点,是《楚辞》和经书相同的。 此外,在《离骚》里假托什么龙和云旗,讲些怪诞的事,请云神去求洛神,请鸩鸟到有娀氏去保媒,那是离奇的说法。 在《天问》里说什么共工触倒了地柱,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在《招魂》里说,一个拔树木的人有九个头,地神有三只眼睛,那是神怪的传说。 《离骚》中说要学习殷代贤大夫彭咸的榜样,《悲回风》中也说要跟 着伍子胥来顺适自己的心意,那是急躁而狭隘的心胸。 《招魂》里还把男女杂坐调笑当作乐事,把日夜狂饮不止算是欢娱,那是荒淫的意思。 以上所举四点,是和经书不同的。 总之,讲《楚辞》中和经书相同的有这样一些内容,说它夸张虚诞的描写也有这样一些地方。 由此可知它基本上是学习古人的著作,但里边包含的内容已杂有战国时的东西了。 拿《楚辞》和《诗经》相比,是要差一些;但和后代辞赋相比,那就好得多了。 从各篇中的基本内容和附加上去的词藻来看,虽然也采取了经书中一些内容,但在文辞上却是自己独创的。 因此,《离骚》和《九章》是明朗、华丽而能 哀感地自抒意志,《九歌》和《九辩》则辞句美妙而表情动人,《远游》和《天问》的内容奇伟而文辞机巧,《招魂》和《大招》的外观华艳而又有内在的美,《卜居》显示出旷达的旨趣,《渔父》寄托着不同流合污的才情。 所以,《楚辞》的气概能超越古人,而辞藻又横绝后世。 这种惊人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是很难有人比得上了。 (三) 自《九怀》以下 1,遽蹑其迹 2;而屈、宋逸步 3,莫之能追。 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 4;述离居 5,则怆怏而难怀 6;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 7;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8。 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 9,马、扬沿波而得奇 10;其衣被词人 11,非一代也。 故才高者菀其鸿裁 12,中巧者猎其艳辞 13,吟讽者衔其山川 14,童蒙者拾其香草 15。 若能凭轼以倚《雅》、《颂》 16,悬辔以驭楚篇 17,酌奇而不失其真 18,玩华而不坠其实 19;则顾盼可以驱辞力 10 20,欬唾可以穷文致 21,亦不复乞灵于长卿 22,假宠于子渊矣 23。 〔译文〕 从王褒《九怀》以后,许多作品都学习《楚辞》,但屈原和宋玉的好榜样总是赶不上。 屈、宋所抒写的怨抑的情感,使读者为之痛苦而深深地感动;他们叙述的离情别绪,也使读者感到悲哀而难以忍受。 他们谈到山水的时候,人们可以从文章音 节悬想到岩壑的形貌;他们讲到四季气节的地方,人们可以从文章辞采看到时光的变迁。 以后枚乘、贾谊追随他们的遗风,使作品写得华丽绚烂;司马相如、扬雄循着他们的余波,因而作品具有奇伟动人的优点。 可见屈、宋对后人的启发,并不限于某一个时期而已。 后来写作才能较高的人,就从中吸取重大的思想内容;具有小聪明的人,就学到些美丽的文辞;一般阅读的人,喜欢其中关于山水的描写;比较幼稚的人,只留连于美人芳草的比喻。 如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方面依靠着《诗经》,一方面又掌握着《楚辞》,吸取奇伟的东西而能保持正常,玩味华艳的事物而不违背 实际;那么刹那间就可以发挥文辞的作用,不费什么力就能够穷究文章的情趣,也就无须乎向司马相如和王褒借光叨( tāo 滔)教了。 四) 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惊才风逸 1,壮志烟高。 山川无极,情理实劳 2。 金相玉式 3,艳溢锱毫 4。 〔译文〕 总之,假如没有屈原,哪能出现《离骚》这样的杰作呢。 他惊人的才华像飘风那样奔放,他宏大的志愿像云烟那样高远。 山高水长,渺无终极,伟大作家的思想情感也同样的无边无际;因而为文学创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字字句句都光彩艳丽。 六、明诗 (一) 大舜云: “诗言志,歌永言。 ”1 圣谟所析 2,义已明矣。 是以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舒文载实 4,其在兹乎。 诗者,持也 5,持人情性。 三百之蔽,义归 “无邪 ”6;持之为训 7,有符焉尔 8。 〔译文〕 虞舜曾说过: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歌则是引申发挥这种思想情感。 ”有了圣人在经典上所分析的,诗歌的含义已经明确了。 所以, “在作者内心时是情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 诗歌创作要通过文辞来表达情志,道理就在这里。 “诗 ”的含义是扶持,诗就是用来扶持人的情性的。 孔子说过:《诗经》三百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没有不正当的思想 ”。 现在用扶持情性 来解释诗歌,和孔子说的道理是符合的。 (二) 人禀七情 1,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昔葛天氏乐辞云 2,《玄鸟》在曲 3;黄帝《云门》 4,理不空绮 5。 至尧有《大唐》之歌 6,舜造《南风》之诗 7;观其二文,辞达而已。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 8;太康败德 9,五子咸怨 10:顺美匡恶 11,其来久矣。 自商暨周 12,《雅》、《颂》圆备 13;四始彪炳 14,六义环深 15。 子夏监 “绚素 ”之章 16,子贡悟“琢磨 ”之句 17;故商、赐二子 18,可与言诗。 自王泽殄竭 19,风人辍采 20。 春秋观志 21,讽诵旧章 22;酬酢以为宾荣 23, 吐纳而成身文 24。 逮楚国讽怨 25,则《离骚》为刺 26。 秦皇灭典 27,亦造《仙诗》 28。 〔译文〕 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 心有所感,而发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 从前葛天氏的时候,将《玄鸟歌》谱入歌曲;黄帝时的《云门舞》,按理是 11 不会只配上管弦而无歌词的。 到唐尧有《大唐歌》,虞舜有《南风诗》。 这两首歌辞,仅仅能做到达意的程度。 后来夏禹治水成功,各项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了歌颂。 夏帝太康道德败坏,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来表示自己的怨恨。 由此可见,用诗歌来歌颂功德和讽刺过失,是 很早以来就有的做法了。 从商朝到周朝,风、雅、颂各体都已齐全完备;《诗经》的 “四始 ”既极光辉灿烂,而 “六义 ”也周密精深。 孔子的学生子夏能理解到 “素以为绚兮 ”等诗句的深意,子贡领会到《诗经》中 “如琢如磨 ”等诗句的道理,所以孔子认为他们有了谈论《诗经》的资格。 后来周王朝的德泽衰竭,采诗官停止采诗;但春秋时许多士大夫,却常常在外交场所中,朗诵某些诗章来表达自己的观感愿望。 这种相互应酬的礼节,可以对宾客表示敬意,也可以显出自己能说会道的才华。 到了楚国,就有讽刺楚王的《离骚》产生。 秦始皇大量焚书,但也叫他的博士们作了《 仙真人诗》。 (三) 汉初四言,韦孟首唱 1;匡谏之义 2,继轨周人 3。 孝武爱文,《柏梁》列韵 4。 严、马之徒 5,属辞无方 6。 至成帝品录 7,三百余篇 8;朝章国采 9,亦云周备。 而辞人遗翰 10,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 11,见疑于后代也。 按《召南 行露》 12,始肇半章 13;孺子《沧浪》 14,亦有全曲 15;《暇豫》优歌 16,远见春秋;《邪径》童谣 17,近在成世 18。 阅时取证 19,则五言久矣。 又《古诗》佳丽 20,或称枚叔 21;其《孤竹》一篇 22,则傅毅之词 23。 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观其结体散文 24,直而不野;婉转 附物 25,怊怅切情 26:实五言之冠冕也 27。 至于张衡《怨篇》 28,清典可味;《仙诗缓歌》 29,雅有新声 30。 〔译文〕 汉朝初年的四言诗,首先有韦孟的作品;它的规讽意义,是继承了周代的作家。 汉武帝爱好文学,便出现《柏梁诗》。 当时有严忌、司马相如等人,他们写诗没有一定的程式。 成帝时对当时所有的诗歌进行了一番评论整理,共得三百多首;那时朝野的作品,该算是相当齐全丰富的了。 但在这些作家所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却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的《与苏武诗》和班婕妤的《怨诗》,就不免为后人所怀疑。 不过在《诗经》中,《召南 行露》就开始有半章的五言;到《孟子 离娄》所载的《沧浪歌》,就全是五言的了。 此外,较远的如春秋时晋国优施所唱的《暇豫歌》,较近的如汉成帝时的《邪径谣》,都是五言的。 根据上述历史发展的情况,足证五言诗很早就有了。 还有《古诗十九首》,写的很漂亮:但作者不易确定,有人说一部分是枚乘作的,而《冉冉孤生竹》一首,又说是傅毅所作。 就这些诗的辞采的特色来推测,可能是两汉的作品吧。 从行文风格上看,朴质而不粗野,能婉转如意地真实描写客观景物,也能哀感动人地深切表达作者的内心,实在可算是两汉五言诗的代表作品。 至于张衡的《怨诗 》,也还清新典雅,耐人寻味。 《仙诗缓歌》,则颇有新的特点。 (四) 暨建安之初 1,五言腾踊。 文帝、陈思 2,纵辔以骋节 3;王、徐、应、刘 4,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 5,狎池苑 6,述恩荣 7,叙酣宴 8;慷慨以任气 9,磊落以使才 10。 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 11,唯取昭晰之能。 此其所同也。 乃正始明道 12,诗杂仙心 13;何晏之徒 14,率多浮浅 15。 唯嵇志清峻 16,阮旨遥深 17,故能标焉 18。 若乃应璩《百一》19,独立不惧;辞谲义贞 20,亦魏之遗直也 2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