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如何构建新型中美关系内容摘要:
代条件。 当 今时代的特点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 首先,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是后起的这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出现了更多的力量中心、决策中心和行动中心,权力面临新一轮重新分配。 在体系转型过程中,诸多新兴国家同美国之间的博弈都在增强,中国是新兴大国的代表,也是金砖机制的重要参与者,但并非这一群体的领导者,将国际格局的转变简化为“中国崛起冲击美国领导地位”是不客观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将进一步加深,主要国家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 联系。 在这种状态下,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一国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其他国家,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也有赖于所有国家共同努力。 再次,文化多样化要求各种文明相互借鉴与融合。 中美都是自信和原则性很强的国家和民族,都坚信自己是本国命运的主宰,对对方国家应有最基本的尊重。 中美双方都有一种文化包容力,能够与其他民族、种族的文化和谐共处。 文化宽容为两国发掘共同价值、谋求和 第 7 页 谐发展提供了动力。 最后,社会信息化造成了权力的扁平化,也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 人民的共同愿望。 随着各国民众交流的增多、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各国民众的共同心愿必然会推动政府在对外关系处理上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逻辑,朝着“和平、发展、合作”、“包容、借鉴、共赢”方向发展。 第二,具备认知条件。 中美两国领导人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升。 2020 年初,中国领导人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 21 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年底又把同发达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作为未来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这是对“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延续与深化。 奥巴马政府对中美新型 大国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中国正式提出这一设想之后,美方迅速呼应,克林顿国务卿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中美不会发生新冷战,两国应共同努力打破“守成国”与“崛起国”必然冲突的怪圈,“老问题”需要“新答案”。 此后,双方高层在战略与经济对话、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APEC 峰会期间也多次互动探讨。 目前,两国领导人已经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首先,中国崛起不代表美国在衰落,美国在军事、科技、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仍然遥遥领先。 其次,中国崛起并未导致美国衰落,相反,它支撑着美国继续发展,美国的发展也从未影响到中国的崛起,中国 崛起不会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框架。 再次,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各有优势难以互换和取代,不会形成所谓亚太两极和新冷战的局面。 第 8 页 最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没有先例可循,需要两国共同探索,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需要共同管控危机、维持稳定大局。 第三,具备沟通框架。 这种沟通框架包含四大组成部分:高层对话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地方交流机制和民间交流机制。 首先是高层对话机制。 近年来,两国高层接触频繁程度世所罕见。 自 2020 年 1月以来,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已 13 次会晤、 7 次通话、 34次通信,吴邦国委员长 、温家宝总理多次与奥巴马等美领导人会面。 双方建立起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商贸联委会、科技联委会等 90 个对话磋商机制,涵盖了方方面面。 其次是两军交流机制。 双方通过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和国防部直接通话等,就涉及两国两军互信的重要问题进行对话和沟通。 再次是地方交流机制。 在中美省州长论坛的带动下,中美已建。形势与政策论文-如何构建新型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其余的为长期投资科目余额) 5.“固定资产 ”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 “固定资产 ”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原价。 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单 位价值在 1000 元以下(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 1500 元以下)的实物资产不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对原账中 “固定资产 ”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尚未领用出库的
疼喊,却说我们在纠缠。 疼也不让喊吗。 是谁在纠缠,又是谁将杀害我们先人的刽子手的阴灵当做崇高的历史来祭拜呢,难道面对如此疯狂的行为,还要我们沉默吗,那我们又如何对我们被屠杀的死去的灵魂呢。 那个小泉先生说祭拜曾经的战亡者是他们的传统,可是,你们的战亡者是怎么死去的呢,是被正义的人民执法的。 如此的祭拜不是对亡魂的召唤吗,难道尊重凶残的屠杀也是日本的传统吗。 中国人怎能不愤怒。 愤怒于我们的心里
和西沙群岛护渔护航的任务,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今后一段时间,该船将主要执行专属经济区巡航管理、西南中沙的护渔护航、北部湾联合监管以及渔业突发事故救援等工作。 近年来,中国渔政船只在南海有主权争议地区执行任务时,曾多次遭遇外国军 舰的威胁,并发生多起中国渔民被非法扣留的事件。 不仅如此,周边一些国家还试图通过种种手段加紧对我南海诸岛的争夺。 2 月中旬,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
(二 )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 解决问题,关键在自己。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根本的法宝。 不回避、不着急。 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必须要过这一关,躲不过去的,不能回避。 现在问题来了,或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 2020 年,我国提出了要 “塑造周边 ”,但是要怎么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