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内容摘要:

变化着的外部环 境的挑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并无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买断制”和“收购制”的经营模式。 然而,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其他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企业和工贸联营企业的不断涌现,国有外贸企业的货物来源便日益成为一个问题,国有外贸企业“买断制”和“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已出现了危机。 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国有外贸企业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未来能否生存都成为问题。 4.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过剩。 世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过剩给意欲拓展国际市场的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无疑增加了难度。 而且,在有限的世界工业品销售市场上,各国各地又都千方百计地进行争夺。 这一争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而更加激烈。 世界范围内的货币金融动荡尚未彻底消除,许多国家的币值仍然低估。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我国政府坚持 人民币不贬值,势必给国有外贸企业拓展出口市场造成更大的压力。 我认 为,这种局面迄今为止并未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尽管自 1999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已出现了反弹,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 因而,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面 临的外部挑战是巨大的。 四、 当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 的 新情况,新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两年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又进一步调动了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探讨。 1. 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强化宏观调控措施。 1994年,国家对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统一政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平等竞争 的新机制。 实践证明,新机制的推行,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放开经营,到市场经济海洋中去求生存、求发展。 但从目前情况看,外贸方面微观搞活的欲望很强烈,而宏观调控措施还不够有力,有待加强,特别是要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企业。 现在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难度不小,一是规模小,无固定货源基地;二是各自为政,抬价抢购,削价竞销;三是对外经营秩序有待规范。 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宏观指导下发展规模经营,即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或大小相当的企业组成外贸企业集团。 联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以省专业公司为“龙头”和市、县公司组成“ 专业外贸集团公司”;或跨行业组成贸工、贸农、贸技、贸贸集团公司。 集团成员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可以相互协作,增强实力、一致对外,共同发展,并为今后发展跨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更好条件。 2. 外贸企业要改变过去的经营模式。 外贸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改革后的外贸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外贸企业则要改变过去体制沿袭下来的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得发展。 当前省内外贸企业可分为三个层次或者三种类型:即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市级专业外贸公司和县外贸公司。 外贸体制改革后, 省级专业外贸公司仍处在龙头地位,不同的是由原来的定向组织货源变成按价值规律组织货源。 市级专业公司在经营中原来处于上下衔接的位置,外贸体制改革后,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目前,县外贸公司经营最为艰难,原来只为省、市级专业外贸公司提供货源,外贸体制改革后,要单独开展对外贸易,难以寻找客户。 从以上问题看,外贸企业在新旧体制的过渡期,经营方式也应作相应的转变。 一是将原来计划经济的经营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经营方式上来,即按价值规律办事,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 二是将原来外贸公司一级依靠一级的经营路 子,转变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