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商品结构问题诊断课程培训教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答复竟都是:“引进新品,淘汰滞品。 ” 事实上,一个卖场的商品不好卖,首先要考虑的是商品的构成哪里有问题,而不是哪个商品有问题。 试想,如果一栋楼不好卖,肯定是整栋楼的设计出了问题(对于我们超市来说,就是商品构成设计出了问题),仅仅抱怨砖不好是没有用的。 15 根据美国多家超市集团的现场实践,超市的商品构成中,如果达到 30% 的商品产生 70% 的销售的时候,才表明商品构成基本正常(因为 20% 商品产生 80% 销售多数情况下仅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这时我们的工作重点才是放在引进新品淘汰滞品上;假如在超市的商品构成中,偏离了 30% 的商品产生 70% 销售的曲线(如上例中 50% 商品产生 50% 销售、或是 40% 商品产生 60% 销售、或则是 10% 的商品产生 90% 的销售),则表明采购业务部门、门店营运部门要深入考虑改善商品构成 —— 即首先需从品类构成上着手,而不应从单品上着手,否则事半功倍。 16 如何按部门 / 品类诊断商品构成问题。 • 顾客 ABC 构成 vs. 商品品类构成 17 【 案例 】 A 连锁超市最近新开了一家大卖场,该店商圈包括一个大型居民区和广东一个典型的城中村 —— 外地大学毕业生到广东找工作时的出租屋集中地。 这家门店在生鲜商品经营上遇到了一个麻烦事 —— 生鲜品中初级产品的销售还不错,但是不管他们怎么调整价格、怎么促销、怎么活性化卖相(生动化),生鲜品中的加工制品,特别是熟食和面包一直销售很不理想。 这家公司老总特纳闷:“我的熟食都是按照家庭主妇的口味制作的啊,而且促销时段也选择在下午 4:00— 6:00 的晚市,商品出炉时间控制在 4 : 00 左右,以让商品新鲜,怎么还是不行。 ”所以他特别想了解如何来诊断解决这个问题。 18 当我们在发现某些部门或品类的销售下滑时,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是否该类商品的构成出了问题 —— 顾客想要的没有,不想要的一大堆。 在现场诊断中,当我们问超市的目标顾客是谁时,该门店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很清楚:是家庭主妇。 而当我们问到熟食类商品的核心目标客层是谁时,开始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 其实只要我们的门店管理人员愿意花些时间在收银台或熟食柜前,观察观察顾客购物篮( BASKET )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多数超市里的熟食主流客层并不是家庭主妇,而是以单身人士、学生、双职工等年轻人为主。 19 从该店商圈分析来看,其熟食的主流目标顾客应是那些到广东寻梦的大学生们,他们住在出租屋里,可能连锅都没有,刚毕业不久工作非常卖力,每天下班时间基本在 6 : 00 以后 …… 在找准该类商品的目标客层 —— 外地大学生群体后,该店的熟食类商品构成与营销可作如下调整: 1 )商品构成以满足广东家庭主妇为核心的“广式口味”,转变成以满足外地大学生群为核心的“全国风味” —— 湖南风味、四川风味、潮州卤水、东北炖菜 …… 具体操作方式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