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论文-社会文化-浅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内容摘要:

善总会、红十字协会也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头 的管理体制浪费了现有资源,造成重复救助或救助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不仅不利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也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使社会救助的功能发挥大打折扣。 因此,确立 “ 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 ,社会参与 ” 的管理原则 ,组建部门协调委员会,将建设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等有机的统一到一起 ,必将使社会救助发挥出最大效益。 其次,合理分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社会救助财政责任。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救助经费的分担通常有三种方式,即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地方政府编制预算中央政府予以补贴、全部由地方政府负担。 考虑 到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地方分责制应当是比较合理的。 中央政府承担过大的份额,会直接影响重大国家项目的实施;而地方政府负担过重,又不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发挥。 所以,可以采取先中央后地方的分担原则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央财政统一管辖,分区拨付资金的体制;而 “ 老、少、边、穷 ” 地区则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财政之外的次要责任;特殊情况下,再由中央政府承担补充性责任。 这样 ,就可以应对目前被救助对象的贫困普遍存在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两难选择。 最后,要加快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的搭建似乎是社会救助系统中一个微不足道部分,其实不然,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细致、量大面宽的工作,靠传统的人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使用网络化管理效率高,质量好,还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透明度,能方便快捷公布有关信息,提供及时准确的查询服务,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减少腐败和差错。 因此,逐步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不断改善社会救助工作手段,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社会救助信息,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应该是构建高效社会救助体系不错的选择。 三、新型社会救助 的保障体系 许多躬身一线的理论工作者们,往往会惊诧于一项制度或政策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别,寻根溯源,他们总能深深感触到一项制度只有在设计、实施和监督各部分环环相扣的情况下才会向着预期方向发展,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建构一套严密的社会救助实施保障机制,将会对社会救助起到纠错纠偏、后备支援的重要作用,是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一 ,要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法制化。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社会救助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的必备体系,而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在社会救助中起着先导性 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社会保障中的突出作用 ,就必须尽快推动《社会救助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出台,对社会救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