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升本总复习内容摘要:

( C ) A.《关山月》 B.《饮酒》 C.《短歌行》 D.《国殇》 14《米龙老爹》在叙述方法上的特点是 ( D ) A.顺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B.顺叙之中有插叙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C.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D. 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14 在先秦诸子中,文风以想像丰富、词藻瑰丽、汪洋恣肆而著称的是 ( B ) 第 22 页 共 56 页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14 下列作品中属于奏章的是 ( C ) A. 《答司马谏议书》 B. 《报刘一丈书》 C. 《谏逐客书》 D. 《答李翊书》 14 下列诗歌中属于律诗的是 ( D ) A. 杜牧《泊秦淮》 B. 陆游《关山月》 C. 李白《行路难》 D. 王维《山居秋暝》 14 苏轼《前赤壁赋》是一篇 ( D ) A. 骚体赋 B. 大赋 C. 抒情小赋 D. 文赋 14 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文学家是 ( D ) A. 韩愈 B. 柳宗元 C. 欧阳修 D. 王安石 150、 下列作品中,抒发了作者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是 ( A ) A.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B. 杜牧《泊秦淮》 C.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D. 陆游《关山月》 15 下列作品中,运用了倒叙手法的是 ( B ) A. 契诃夫《苦恼》 B. 莫泊桑《米龙老爹》 C. 老舍《断魂枪》 D. 鲁迅《风 波》 第 23 页 共 56 页 二 . 古文阅读 (一)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 02 年考题﹞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用“ ||”在上文中标出。 “‖”标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之后。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 不动摇。 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二)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问题。 [02 年考题 ] 第 24 页 共 56 页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矣。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共叔段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贪得无厌,狂妄愚蠢。 郑庄公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 这 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采取了宽以养恶、欲擒故纵的策略;这说明他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作者通过这个事实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 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第 25 页 共 56 页 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中心人物是郑庄公。 主要 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三)阅读苏轼《水调歌头》的上片, 回答问题。 [02年考题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既想超然物外、登临仙境,又难以割舍现实生活(只答“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亦可)。 1 作者最后的选择表明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 执着现实,热爱人间生活。 ( 四 )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 问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第 26 页 共 56 页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 本诗可分几层。 简述各层含义。 本诗共 12 句,每 4 句为一层,共分 3 层。 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腐败局面。 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 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1 说明 “ 今宵 ” 、 “ 落月 ” 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 今宵 ” 是说明 “ 朱门沉沉按歌舞 ” 、 “ 笛里谁知壮士 心 ” 、 “ 几处今宵垂泪痕 ” 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 “ 落月 ” 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1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 五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 尼 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 第 27 页 共 56 页 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 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 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一是秋水暴涨的景象,一是大海无边的景象,二者是对比关系,用来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1 从这段话来看,《秋水》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 采用具有形象性和故事性寓言的方式讲道理,这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1 这段话中,包含并演化出的两个成语是什么。 “ 望洋兴叹 ” 和 “ 贻笑大方 ”。 ( 六 )阅读《诗经 氓》中的两节,回答文后问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耿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 写出上面两节诗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第 28 页 共 56 页 比兴句是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爱怜的幸福;比兴句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比喻女子遭人遗弃时颜色憔悴,飘零无依的痛苦;比兴句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比喻 “ 于嗟女兮,无与土耽 ”。 1 这两节诗在内容上构成什么关系。 构成对比关系:前节写 女子新婚之乐,后节写女子被弃之苦。 新婚与遭弃对比,乐与苦对比。 女主人的悲惨遭遇是怎样造成的。 女主人公的悲剧遭遇是由她丈夫朝三暮四、道德败坏造成的,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 七 )、阅读《长亭送别》中三宫调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宫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几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 知。 2 莺莺是怎样看待这次送张生进京赶考的。 表现了她什么样的心情。 莺莺自己是不愿意张生进京赶考的,这完全是 第 29 页 共 56 页 莺莺母亲的主意。 莺莺认为: “ 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 她还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为了“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 莺莺对别离是又怨又恨的心情。 2 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 “ 恨不得倩疏林拴住斜晖 ” ,这就是情景交融。 2 举例说明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 这两处都是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 八 )阅读《山居秋暝 》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此诗可以划分为几层。 每层文意是什么。 这首诗可分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两句,写时节,写环境,点染旷远空寂的意境。 第二层,包括颔、颈二联,展示山中美景,引读者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第三层,尾联,抒发自己寄情山林、 第 30 页 共 56 页 抬然自乐、与世无争的人生感受。 2 本诗属不属于山水诗。 显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属于山水诗。 显示了诗人沉醉秋夜雨后清新美丽的山中景色的心态, 以及他厌烦尘世喧嚣、归隐山林恰然的生活情趣。 2 本诗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诗中有画 ” 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本诗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动静相衬,相得益彰。 所谓 “ 诗中有画 ” ,是说诗中山谷、新雨、明月、松林、清泉、涧石、翠竹、浣女、莲花、小舟构成了一幅《山村秋野图》。 本诗写景具体、生动,画面感、空间感极强,想像中的造型性十分突出。 (九) 阅读梁启超《论毅力)最后一段, 回答问题 .[98 年成考题 ] 孔子日: “ 譬如为山,未成一赘,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孟子曰: “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 ,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 2 作者引用孔孟名言是要说明什么观点。 孔孟的话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说明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 .( 2 分)类比法 .对比法 .( 2 分) 第 31 页 共 56 页 (十) 阅读白居易《杜陵臾》全诗, 回答问题 .[98 年成考题 ] ① 杜陵史,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②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③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④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 德音,京几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碟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兔恩 . 2 全诗分为 ①②③④ 四层,请概括出每层大意。 第一层:写天灾之重(或 “ 天灾 ” );( 1 分) 第二层:写人祸之烈(或 “ 人祸 ” );( 1 分) 第三层:直接控诉官吏豺狼般的行径;( l 分) 第四层:讽刺皇恩的虚伪 .( 1 分) 2 这首诗的人称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前两层用第三人称,第三层转为第一人称直接控诉,第四层又回到第三人称 .( 2 分)其作用是增强批判的力度,体现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 2分) 第 32 页 共 56 页 ( 十一 )阅读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 回答问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