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文言虚词内容摘要:

则孝,出则弟。 (《论语 •学而》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 (四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个分句,可译为“可是”“却”。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孑路》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 ) 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个分句,可译为“虽”“倒是”。 例如: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郑风》 ) 2.用作副词,也分为几种情况: (一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 (二)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根据上下文翻译。 例如: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 (三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汤问》 ) 3.“则”字也有实词用法。 如其用作名词时作“法则”解,用作动词时作“仿效”解。 例如:故有物必有则。 (《孟子 •告 子上》 ) 惟天为大,惟光则之。 (《孟子 •滕文公上》 ) 五、或 1.用作代词。 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的人或物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例如: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六国论》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登泰山记》 )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岳阳楼记》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石。 (《马说》 )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冯婉贞》 ) 3.用作连词。 表示两种 (或以上 )的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等。 12 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项脊轩志》 )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 或王命急宣。 (《三峡》 ) 4.语气助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例如: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论积贮疏》 )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孟子 •滕文公上》 ) 六、乃 1.用作副词,又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 )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于是”等。 、例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 悉令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 (《柳毅传》 ) (二 )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表示有点出乎意料。 可译为“却”“竟 (然 )”“反而”等。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 (三)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仅 )”等。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 2.用作代词,也分为几种情况: (一)用作人称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 (二 )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 译为“这样”“这”。 例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 例如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4.双音虚词。 与其他虚词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固定结构。 如:“乃今”连用可译为“而今”;“无乃”连用可译为“大概”“恐怕”,表示委婉语气,用于推测性问句。 例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 ) 无乃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 七、既 1.用作副词,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 )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 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 已经„„之后”。 例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以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 13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 (二 )作为时间副词,表示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一会儿”等。 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 例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祭十二郎文》 )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 (三 )表示数量的全部,可用“尽”字译出。 例如: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 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史记 •周本纪》 ) 2.用作连词。 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个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个分句的推论,可译为“既然”,常和“且”“又”等词前后呼应。 例如:既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 ? (《梦溪笔谈》 )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谋攻》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厥秦,将焉取之 ? (《烛之武退秦师》 ) 八、遂 作副词。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译为“就”“竟”“终于”。 例如: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因此”“于是”之义。 例如:遂绝秦,使使如秦受地。 (《屈原列传》 )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信陵君窃符救赵》 )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促织》 ) 九、与 1.用作连词。 只连接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 ),又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和”“跟” 例如:吾与汝毕力 平险。 (《愚公移山》 ) 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 (二 )表示选择关系。 有时单用,有时“与其”连用,相当于“若是”,后面常用“孰若”“不如”等和它呼应,用来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 例如:与其不逊又宁固。 (《训俭示康》 )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童区寄传》 ) 用作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跟”“同”。 例如: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 )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 用作副词。 可译为“皆”“都”。 例如;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涉江》 ) 4.用作语气助词,通“欤”。 表示疑问、感叹、揣测等语气。 14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与 ? (《屈原列传》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弈秋》 ) 5.“与”也有实词用法。 如其用作动词,有“给予”“结交”“参与”等意义。 例如:与之璧,使行。 (《完壁归赵》 ) 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 ) 十、盖 1.用作副词。 可译为“大概”、“一般”。 用在句首,也可用在句中。 如: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训俭示康》 )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 (《祭十二郎文》 ) 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 原因的作用,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可译为“大 概因为”。 如: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愚溪诗序》 )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 (《愚溪诗序》 ) 3.用作语气词。 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如: 盖儒者之争,尤在于名实。 (《答司马谏议书》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 ) 4.“盖”的实词义项有: A.车盖。 B.覆盖,遮盖。 C.压倒,胜过。 十一、所 “所 ”,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和动词结合,组成 “所 ”字结构。 “所 ”字结构是名词 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 ⒈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⒊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所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 “所 ”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如: ⒈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臣所过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 ⒊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所”和“以”连用,在文言中也常见。 其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表示原因的,如: ⒌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 义,为能急人之困。 ⒍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表示目的和手段的,如 15 ⒎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⒏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十二、 以 一 虚词用法: (一 )介词: “以”字作为介词,它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 “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 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 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⒈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A 可译为“用”“拿”“把”。 如果“以” 字的宾语承前省略,可译为“拿来”“拿去”“用来” (但“以”字的词性与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 例: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战国策魏策》 ) 拿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 (《为学》 ) 把 3)以精力自致者 (用 ) (《墨池记》 ) B 可译为“按”“按照”“依据”“凭”“靠着”“用 (凭 )什么身份” (a) 凭,靠。 例: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寡人之于国也》 )凭 ,“以五十步”介宾词组作状语,修饰 动词“笑”,表示动作凭借的条件。 )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 3)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孟子梁惠王下》 ) (b) 按照,依照。 例: 1)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 2)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雁荡山》 ) 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 介词。 凭借„„身份,按照。 ) (c)根据。 例: (1)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捕蛇者说》 ) (2)贵以近知远。 (《察今》 )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 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因” 例: 1)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4)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 ⒊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于” 例: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果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16 ⒋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 例: 1)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史记淮阴侯列传》) 2)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3) (公子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⒌ 与“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如“以上”。 关于这一意义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尚有争议,本人比较同意作 介词,因为“上”“下”“东”“西”等词是方位名词。 例: 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 A)介词“以”,一般说来都需要宾语部分,以便组成一个介词词组,来修饰动词,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介词“以”的宾语可以省略。 比如,宾语太长或者宾语已在上文中出现过。 这种省略不会影响文义。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论语微子》) B)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其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 (及其宾语 )后面;其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是以”等于说“因此”。 (二 )连词 “以”作连词与“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可以用“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