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内容摘要:

“寒者热之”,从指“热病用热药”、“寒病用寒药”、“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从反治的内容看,表象上是相反,从病因病理看还是正治,如中气虚大便不通,大便秘结,肾气虚小便不通,用补的办法解决,前者用补中益气,后者用《金匮》肾气,可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反,是针对虚证而用补法。 治疗痢疾用下法,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淋漓不畅,用通淋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也是通法,从本质上讲并没有真正的反治。 从反治发展来的反佐,真是用相反的药来作主药,在这里相应地“微者逆之,甚者从者,从多从少,观其 事也”,就是从依时情况而定,服法的反佐,“治热以寒,温者行,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热病用寒药温服,寒病用热药凉服,“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 19 反佐以取之”,说明病已加重,邪甚了,要采取从治的办法,“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从者反之,从多从少,观其事也”,仅为防其格拒是不够的,它是在病邪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用针对病邪的药物来治疗,邪与药争,可以产生格拒不纳,如大热用寒药易吐,因此在其中要加一些温热的药物,这是反佐的一个真正含义,有一些情况是与佐治相混淆,反佐用的情况不多,但真正要用的时候,也是非常必要的。 还要注 意反佐的药不仅要佐,还要有相成的一面,《伤》中四逆类的方中加猪胆汗,加人尿、胆汁是苦寒的,人尿是咸寒的,加热药中加之是反佐的,苦寒的药很多,为什么用猪胆、人尿。 主要是这两味,不仅用其寒,防其拒纳,还有助于治疗在大剂姜附药治寒病,虽然寒邪特甚,阳气衰微,反过来,其真阴已伤,发生格阳,是阴阳相离的先兆,“阳为阴之使,阴为阳之守”,只有阴阳相互维系,相互为根,相互转化,才能维护正常,否则相离绝,所以既要治阳,又要适当用一些滋阴的药物,胆和人尿都有一定滋阴养血的作用,虽然是相反的,也有相成的一面。 使:一是引经报使 ,简单就是引经,有时并不特别的用,因为所选的主药,往往与病位所在有相应的选择性,归经就是对人体作用部位的选择性,用现代的述评就是对作用部位敏感;二是调和作用,用中药组成方剂时,常有相反相成的药物,寒热并用,升降并用,补散并用,如何使这些不协调的药物更好的协调起来,就需要调和。 在组方中,特别是经方,常有生姜、枣,在桂枝汤中它可调和营卫,跟脾胃之气有关,对治疗慢性病,服药时间长,用生姜可起到保护胃气的 20 作用,现经实验证明药中加鲜生姜可以使药中有效成分更易煎出;三是主中最次要的药物,通过它能够更好的照顾病人的全面情 况,这在方剂组成中,达到上乘的地步。 以麻黄汤为例对 方中君臣佐使作以解释: 麻黄汤现在演变为一系列方剂,宣肺解表的基础方,开肺气、开皮毛,现在特别用治肺系疾病所致的喘咳,化出了很多方。 麻黄汤证是风寒表实证,病因是风寒,病位在表,属表中的实证,表现的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喘、舌苔白薄,脉浮或紧,也可是浮数。 恶寒和发热都是主证,寒热并见说明人体为寒气所伤,寒伤人之表,主收引,毛窍闭塞,营卫不和,卫气受肺所主,肺输精于皮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不能输津于皮毛,肺气不足可能使皮毛开而不合,卫气有 虚实,也可能发生病变,麻黄汤证证候在表明寒气在外,毛窍闭塞,卫气不能达于肌肤,不能卫外而为固,不能温养肌肤,寒气在外,毛窍闭塞,卫气不达,阳气内郁而发热,“发热后于恶寒”。 毛窍闭塞,肺气运行失畅,就是肺气不宣,肺的宣发不畅,势必影响其肃降,气逆于上而喘作。 肺气输津于皮毛,汗以阳为用,以阴为体,汗本身是津液,通过人体的阳气而输于体外,卫气不得达于外,毛窍闭塞,故而无汗;头痛身疼,说明为足太阳膀胱经为病,太阳经主一身之表,由于阳气为寒邪所伤,不能充达太阳经络,阳气不能上至于头,自然头痛身疼,另外骨节烦痛,是因关 节其有起滑润作用的津液,“阳气者柔则养筋,精则养神”,气血充足,人体功能正常,则神足,神是水谷之精气,骨节烦疼是寒伤阳气,阳气不能发挥 21 正常作用,不能养筋,养神,以上说明该证为风寒之邪伤在表,而人不虚。 治则以辛温之法开皮毛,宣肺气,发汗。 开皮毛宣肺气使卫气达于肌表,使驱散在表之风寒,自然也就有了汗出,汗出说明肺气已经恢复了它的宣发,卫气能达于肌表。 方中用麻黄,作用于肺,具发汗、平喘、利小便之功,肺与膀胱相表里,肺气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而小便不利;肺气逆于上而喘,肺气不宣,皮毛不得开合,故无汗。 麻黄是一味 肺经药,发散的药,鼓舞人体阳气向上向外的药,所以李时珍说其为发越阳气的药,它既开皮毛发汗,又开肺气平喘,单纯用麻黄,当前的病证所说明内在的病理,强迫出汗,用大量麻黄是可以的,但是会伤害人体阳气,甚至会动血,而且喘说明肺气上逆,而发越阳气的药是向上向外的,正根据这个道理麻黄控制在一定量内;用小量的桂枝温通血脉,散风寒,与麻黄合一者发卫气,一者通营气,营卫相和才能汗出,“阳加于阴谓之汗,”吴鞠通“以阴津为材料,以阳气为运用”(汗论)二者缺一不可汗出。 这样就把麻黄控制在合适的用量范围内,麻桂相合加强了发汗解表的作 用,避免了重用麻黄过于发越阳气的弊端,所以桂枝用作麻黄的辅助药,就是臣药。 汗出肺气宣,喘自然平,相比较而言,治疗喘证,在麻黄汤证中,它次于恶寒无汗,杏仁就作为佐药,杏仁主要是降肺气,平喘咳,不仅是降,而且它是油质,故而润肺,而其辛苦,还可以解肌发表,就是说有外邪,用其还兼有解散的作用,所以既用麻桂宣肺发汗,又用杏仁麻黄一升一降,降使肺恢复于平和,降就平喘,这里它仅仅是一味佐药。 桂枝作为臣药,协助麻黄还解决身疼,其中杏仁既有佐助的作 22 用,又有佐制的作用,佐制就是制麻黄的发越之性。 甘草,是使药,其用量最轻,主要是 调和药物,麻杏的作用是一上一下,是相对的,用甘草来调和,使其不同的作用,能更好地协调起来,但它也有佐的作用,因为一方面使麻桂相配,利用其甘缓的作用,不致于使其发汗过猛,临床上用发汗药,解表药治表证,只许微汗,不可大汗,这点在《伤寒》中讲得很清楚,在《金匮》中有“大汗出,风气去,而湿气独留”,大汗伤人体之气,人体之津,用甘草可佐制它,甘草本身是补气的,还可以弥补麻黄发越阳气对人体的损害,实际上这两作用归于一点,甘草补中气,中气足可统摄各个方面。 这个方剂的组成就是论治的一个具体表现,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 在疗效的发挥方面,它是一个质的飞跃,从配伍关系上看出它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过去认为方剂是药物的排列组合而已,这绝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 《伤寒》共 113方,从用量、服法到服后的情况都有记载,这是到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同时通过这本书看,也可理解到方剂在中医学中地位和作用,也知道名之为方,其实质是什么,习惯上讲理、法、方、药,方的实质是以理法方药为依据,把理法方药贯穿起来,方剂成功固然因为药物,但它与整个中医学的理论是相一致的,讲辨证论治,落实到治法,而治又落实到方上(指用药物治疗),方剂应用于临床,用药物治病,是一 个很大的飞跃,一个质的变化,从单味到多味,从无理论指导,到有理论指导,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徐灵胎曾说“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失其性,各全其性”,能改变原来单味药的作用,如何组方,对病人很有关系。 23 青蒿素治疟,是新的成果,是从青蒿里提出的单成分,青蒿治疟早见于《外台》,这里讲的很清楚,绞汁服,用水绞汁。 现在提取时发现,加热提取无效,水浸提取有效。 治疗黄疸,《金匮》认为利用小便,观察小便可知病之进退,用丝帛浸于小便,然后亮干,看颜色,变浅表明病逐轻,变深说明病逐渐加重。 外来药的问题,汉时就有南药,比这更早就有,如 《隋书 ?经籍志》中有《婆罗门仙方》《婆罗门药方》《龙树菩萨药方》等。 对外来药、方,我仍要吸收,要消化,变为自己民族的东西,使之更富有生命力。 古方的使用都有所发展,如小柴胡汤治疟疾, 后世知道小柴胡可用治疟疾中的风寒正疟,因风寒而起,定时发作。 三承气均体现了下法,病在少阴,急下救阴时,仍用三承气,到后世,知道了邪实正虚时,可用扶正药加进去,可加益气补血药,也可加清热滋阴或益气滋阴同时用,这是在《伤寒》三承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把君臣佐使作为方剂的组成原则,在组成任何方剂中都必须严格遵守,所以说方剂在组成当 中有其严格的原则性,首先是辨证立法,然后按君臣佐使来组织药物。 方剂在组成当中还有相当强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药物的配伍,君臣佐使是固定的,使用什么药是灵活的,君臣之间的配伍,臣佐之间的配伍是因证而定的,证包括了人、病,为了说明这样一些配伍,我们归纳出有这么几个形式: (一)药味的加减变化。 根据病证的变化,可以加减变化,如麻 24 黄汤,减桂枝加生姜,变为三拗汤,看出病以肺为主,风寒不盛,不需要加强发汗的作用,有麻黄即足够了,而麻黄宣肺解表,加杏仁、甘草,生姜是帮助胃气,温肺散寒。 生姜入胃经,鼓舞胃气,还可解表散寒、行 水;形寒饮冷,直伤肺,肺胃相通,饮寒伤在胃,但可上伤于肺,甘草的用量也加了一些,说明所受的风寒不重,而着重解决于肺,宣肺气,散风寒,表证自然可解。 从“三拗”这个名字可看出,本方的作用特点,三药配合一向上,向外,是麻黄,一个向下向内是杏仁,甘草是补益的,三药是拗着的。 另外,华盖散,不但邪在肺,而且痰多而“呀呷有声”,其它症状与麻、三拗相通,内里有痰,痰随上逆而咳,肺气不宣不能排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祛痰药,加了苏子(降气祛痰),陈皮(宋以前用陈皮去白,侧重于行气祛痰)、赤苓(利湿,有泄无补)、桑皮(泻肺气利 水),除痰时为什么提行水,因为肺气不宣时,不能输布津液,津液停聚为痰,肺不宣发,也就不能肃降,不肃降就不能把津液输送到周身,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当风寒所伤,肺气不行时,水津布散就失常,聚而为痰,感冒后有痰是从那儿来的,就是风寒所伤,肺气功能发生障碍,津液的运行失常,治疗时适当加一些通利的药,同时还有桑皮泻肺气,肺气为风寒所伤,不得宣发。 痰是水湿所生,“液有余便是痰”,是有形有质的东西,治时一是化,一是祛。 麻黄加术汤,加白术,是要发汗,不要过汗,白术是补脾的,实肌肉,使发汗缓和而持续,因为它所治为风 寒湿证,因为有湿气在,大发汗则风气去,而湿气独留,虽然汗出病不解,治当使其微微汗出, 25 不伤正气和津液,临床上挟湿的流感或感冒大发汗常不得解。 麻杏薏甘汤,去桂枝,加薏仁,主要也是针对风湿,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说明湿重,需加强祛湿,去桂加薏 仁,使发汗力小,祛湿之力强,“麻黄无桂枝不能发汗”是有争议的,可以说是一种误解,三拗汤,该方均有麻无桂,但均有发汗之功用。 麻黄用量有大小,发汗有强弱,用于发汗解表可用生麻黄,麻黄加术、麻杏薏甘中麻可减量,三拗汤、华盖散中可用炙麻黄。 麻杏石甘汤中用生麻黄,该方不是发 汗解表,而是清泄肺热。 (二)药量的加减变化:四逆与通脉四逆,强人附子用大枚,干姜加倍,通脉下干姜加用至四两,正常用量针对病证,因证不同量有所增减,通脉四逆出现脉微欲绝,下利清谷,同时身反不恶寒(假热)故要加大量,生附子用大者一枚,因为生附子性烈走窜,并没其它变化。 小承气与厚朴三物,二者不仅分量有变,君臣佐也有所不同,小承气治热积,阳明腑实证,轻证,它着重清热、泻热、泻实,是有形之积,治疗只能用大黄,既能清热,又荡涤肠胃,阳明腑实证有“痞满燥实”,但该痞方满实均不甚,大便尚未燥结,所以不用芒硝,枳实、厚朴 用量也小,浊气填塞在上,所以还要用枳朴,以加强大黄推荡作用,方中大黄为君,枳实为臣,厚朴为佐。 厚朴本身辛温燥,此处取其下气除满,有助推荡作用;枳实是微寒的,所以作为臣药,大黄入阳明,是君药而兼使药,厚朴三物汤中大黄用的是四两,但分三服,一次是一两三钱多,为什么大承气汤减芒硝不叫小承气而叫厚朴 26 三物汤,这里就要从服汤的实际量来计算。 从药量来说,小承气各药的量都少,而厚朴三物都不少,它所治的病里无热,没有邪热,为气闭,就是腹中胀痛,同时大便不稀,这里腹胀,腹部外形并不一定变大如腹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表明是气的 问题,是实证,加强行气的药。 (三)剂型的变化。 理中丸,人参汤;归脾丸,归脾汤等,丸者缓也,病轻,病情稳定,又不能一时取效,用丸剂以图缓治。 理、人两方量没动,丸是做成鸡子黄大,汤是分三次服,相对来说,人参汤量大,用治胸痹证,胸痹是胸中阳气不足,又有虚寒之气,从下上逆。 枳术汤、枳术丸,枳术汤治心下有水气,心下痞满,还可见有形,或者大如杯,或大如盘,边如旋盘,枳实大于白术,着重下气行水,而水气之所生乃脾运不足,用白术以健脾行水,以消为主。 枳术丸,术大枳一倍,它是治疗脾虚,运化不健,因此产生了食积,纳差食少,大便 不调,食后胀闷,因脾虚而致,着重健脾,并加了荷叶烧饭,然后用米饭与药作丸,荷叶升清气,鼓舞脾胃之气,这样就更好地健脾胃、消饮食,对小儿更好。 南方小儿疰夏可用枳术丸预防,从立夏或更早一点吃,加木香、砂仁(即香砂枳术丸)更好,过去吃一钱至二钱( 3~6),以一个月为一疗程。 四 剂型 汤剂在临床上仍是主要的,过去汤剂大约占 80%,现在因为各种因素,汤剂有所减少,但仍约占 60%,实际上中医治疗优势通过汤剂最能体现出来,作为一个成药,首先要对所治的病证有成熟的认识, 27 所用的方基本上能定型,汤剂是量体裁衣,针对具体证 具体人灵活用药,但汤剂如果处方不合规格,那必然无效,甚则有害。 散剂 外用不多讲,外科治疮,眼科、耳鼻科等用药粉,外用的散剂,研极细过筛,特别眼科用散剂,如去翳;治疮也是越细越好。 内服散剂,有细有粗,细者冲服,沸汤冲服;粗者加水煎,现在叫煮散,就是固定方子,使用方便,相对来说也省药,但要注意如《局方》二钱,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