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内容摘要:

思转而表示“情绪”义,“解”可理解为“消释”,又可理解为“缓解”,把“意”与“解”的各自两个义项分别安排在同一选项中,也是为了保持译文的通顺。 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看出狄仁杰不怕为守法而死的决心以及高宗主意的变化,即不难完成此题。 [答案 ]C [例 4] (1998 年全国卷 )以下 19— 20 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9.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 (3 分 )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解析 ]该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义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却落在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上。 试题中选择了“ 等”、“殊”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各提供两个义项, 于是构成四个选择项。 “等”字作为文言实词的常用义项既可以表示“等同”“ — 样”,又可以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后构成“„„等人”的格式,表示“„„之类的人”。 文中的“等”字应当是前者,后者只起到干扰的作用。 “殊”字也有两种用法, — 是表示特别、特殊,一是表示程度很深的很、非常。 文中的“殊”字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中表示程度深的“殊”字,常放在动词之前修饰限制动词,而现代汉语中的“很”和“十分”则常放在形容词之前修饰限制形容词。 因而在译 文中把“十分”移到了“为难”之前。 学生只要正确理解“等”、“殊”在文中的意义,即能选出 D 项为正确项。 20.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 (3 分 )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解析 ]同上题一样,该题也是通过对文言文译 文的辨识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 略有扩展的是,这里又牵涉到“奈„„何”这种常用的文言句式。 不过这在中学课文中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例如《愚公移山》中“如太行、王屋何 ?”因而不应当成为解题的难点。 试题中选择了“遽”字作为考查点,用“遽”字可以表示“匆忙”、“惊慌”这两个义项进行交 *干扰;而“奈并累若属何”的意思应当是“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题目中又用“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来进行干扰。 学生既要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遽”字表示“匆忙”的意义,又要能对“奈„„何”这„ — 句式有正确的理解,因而这 道题的难度比上一题稍高。 [答案 ]C [例 5] (1999 年全国卷 )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 —— 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 —— 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 —— 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 —— 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解析 ]A 项中“多有出息”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设置的产业多有收益。 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是不同的,它表示在 某方面的“收益”。 译文中用“多方面”来干扰对“多”的正确理解,用“发展前途”来干扰对“出息”的正确理解。 这一选项是错误的。 C 项“启听淮北取籴”,是指由于“淮南岁俭”,遇上了灾荒,苏琼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南人民往淮北地区去购买粮食。 由于这句话是承着前面“淮南岁俭”说的,因而“淮北取籴”意思是“往准北取籴”。 谁去取籴呢 ?主语“淮南”承前省略了。 考生如果不联系上文来分辩,是不易发现它的错误的。 D 项“遂得商估往还”,也应联系上下文考察。 前文“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即按旧制淮河南北禁止往来,这里讲的“商估往还”, 是指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所以下文才有“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道于河北”的说法。 译文中把“往还”的范围限定在商贩之间,显然也是不符合文意的。 只有 B 项“径将我入青云间”的译文是正确的。 这里是说苏琼见道研来访,揣测他又要提出代为征租一事,于是故意转移话题,讲些虚无缥缈的空话,谈些玄虚的道理。 道研只能叹息说,见到苏琼,总是被他直接带入缥缈的云天中,实在无法谈及实实在在的事情。 [例 6] (2020 年全国卷 )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 —— 吃完 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 —— 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 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 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解析 ]前些年考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都是选正确的项,该年改为选非题,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解析辨别的时间。 A 项重在理解“复”、“旅”等词,“旅”在“随”后,作名词“旅伴”。 C 项主要也是考对词语的理解。 “阴”作“暗中、暗地里”解,教材《张衡传》中有“阴知 *党姓名,一时收禽”。 “要”作“迎候、会合”解,较生疏一点,但根据上下语境还是不难判别其正确性的,况且教材《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意思较接近。 D 项主要在理解几个虚词了,“因”作承接连词“于是”;“向”为副词“先前”解,教材出现多处,如《桃花源记》“寻向所志”,《石钟山记》“向之噌吰”;“而”作递进连词,连“答谢”和“遣”,应该说,难度都不大。 此三项均无误。 B 项“先其将归”,从前后文来看,都督的“将归”之举是有预谋的,这 — 预谋且不让胡质察觉,所以“将”字不应译为“带”,而应译为“打算、 计划或准备”。 “先”字意义和用法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先”字相同,可译为“在„„之前”。 [例 7] (2020 年全国卷 )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 一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 一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 一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 一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 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解析 ]本题 A 项中“伐破齐”、“尽降齐城”是难点,“伐破”是一个动补式的词语,意思是征伐并攻破,“破”是“伐”的结果。 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动宾词组,那么“伐”字就没有了着落;倘若有考生误认为“破齐”是偏正词组,那么与原来的意思就有很大的距离。 “尽降齐城”中的“降”字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即“使齐城降”。 《考试说明》中注明了 2020 年度不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但那是不直接考查词类活用的试题,而不是说不在翻译试题中出现这一内容,更不是说考生无须了解这些用法。 A 项的译文很 好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点,译文是正确的。 B 项中的难点也有两处:一是“他将之来”,二是“残”字。 “他将之来”的正确意思当是“其他将领来 (攻打齐国 )”,这是田单的离间计,目的是除去乐毅。 “他”字在文中是指示代词,意为“其他的”、“别的”,充任定语。 而试题中却将“他”字误解为人称代词的“他”,把名词的“将”误解为动词的“率领 (军队 )”,这种有意识的误解形成了正确项的干扰。 “残”字的词义是“残缺、不完整”,例如《后汉书儒林传》:“礼乐将崩,典文残落。 ”“残”字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意为“不完整”、“不能保全”。 不过, B 项中尽管将“残”正确地译为“不能保全”,由于前半句出现了错误,因而整个 B 项也是有错误的。 C 项难度较小,可能会引起误解的有两处,一是“垄墓”,“垄”也指坟墓,译文中采用笼统译为坟墓的方式,一般说来不会给考生增加困难。 二是“烧死人”,这个句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两个,一为把人烧死,二为把死人烧掉,译文中用“烧化”翻译“烧”字,“死人”则采用古今汉语通用的形式,不予翻译。 将全句的译文放在上下文去验证,这句的译文是正确的。 D 项中的“灌脂束苇”略有困难,但“脂”字指油脂并不罕见,“束”字当捆绑讲也是常用义。 译文注 意到语言的流畅,就不担心考生会由表达上的不准确而误将此项视为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应选 B 例八、 2020 年全国卷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5 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 (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 2 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 3 分) 【分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这些年来文言文翻译均安排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 ,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今年的试题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当然,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在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 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 ”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固然可以得满分。 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尽管与前一答案在句式上有不同,但也可以不扣分。 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 例如( 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 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 „„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 例九、 2020 年全国题 16.翻译: (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 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六、文言文翻译练习 1.良 (张良 )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 [注 ]①下邳:古州名,北周置。 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北。 ②《集解》曰:“圯,桥也,东楚谓之圯。 音怡。 ” 翻译:顾谓良曰:“孺子 !下,取履。 ” [译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 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史记管晏列传》 ) 翻译: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公子重耳过卫。 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 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喜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口:“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翻译: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