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电器东莞基地品质提升规划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市场反馈认证不符合要求的问题仍有发生; 品质工程保证与改进机制能力较弱; 品质检测方法与产品各类标准(含更新)的及时全面掌握、运用执行仍有欠缺; 设计开发与生产工艺质量保证能力仍较弱; 供应商部分采购物料质量也很不稳定; 市场终端消费者反馈出产品质量仍不稳定。 通过并符合国家法定机构每年定期与随机性的市场产品质量监督符合性抽查验证 07年开始建立并执行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不定期的滚动内审机制与定期的管理评审机制 通过并符合自愿性产品认证,如节能认证的定期工厂质保能力的(第三方)监督性审查 建立并规范执行了关键质量控制点:采购进料检验、新品型式试验(建立了 EMC实验室 /ROHS检测室 /榨汁机实验室等)、制程巡检、成品出厂终检以及售后服务分析改进的各保证工序能力 18 质量管理文件化与制度实施现状及存在关键问题分析: 现状描述 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建立了以《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产品的监视与测量控制程序》《改进控制程序》《 HS目标、方案及消减计划控制程序》等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共计: 19份,运行良好; 部分子流程的优化与三级类作业标准文件制订、执行与持续改进的实效性仍不足; 质量管理业绩未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并纳入各产品实现子过程所涉及执行相关单位的考评业绩,基层人员质量意识与控制手段薄弱;质量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一些环节不能持续,至于相同问题重复出现多次的不良现象。 SOP( 作业指导标准)的执行力与监督改进仍很不足; SIP( 产品检验标准)随外部法规变化与更新的及时导入运用技能、顾客适用性评估机制较弱; 全员质量观的持续培训教育机制执行力薄弱; 质量例会的实效性还不够,各执行改善责任单位的实际质量改进意识欠缺; 供应商的质量业绩反馈或质量问题互动沟通针对性改进效果不强,流于形式较多。 建立了以 《 例行检验与确认检验控制规程 》 《 抽样标准作业规程 》 《 仓库作业管理规程 》 《 QC检验作业规程 》 等为主的各类作业标准文件共计:39份 , 运行良好; 建立并执行了内部不定期的滚动质量管理内审机制与定期的质量管理评审机制; 建立并完善了定期的内部每周 /每月质量例会、定期的市场售后质量问题检讨改进专题例会、不定期的供应商互动走访质量沟通会、临时突发性的质量专项检讨会等质量管理例会机制; 导入并逐步运用了 QC七大管理手法、 SPC统计过程方法、 QCC品管圈质量改善活动、 QE品质工程改进项目攻关活动、质量状况看板管理等质量管理工具的机制; 导入并执行: GB/T1762 、 CSC/T2 、 GB/T123 GB282 GB282 IEC682 GB39078(CISPR16)、 企业内控标准、型式试验规范等质量检验测试标准约计近 60份。 19 工作质量管理指标的现状及存在关键问题分析: 现状描述 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指标内容 QC人员的检验准确率: % 业绩评定、考核与激励机制过弱,人员的岗位专业程度不足; 质量问题反馈的及时性与改善的有效性: 99% 统计口径与数据收集结果的准确性、系统性欠缺;持续改进与预防机制薄弱; QC人员的检验及时性: 100% 目标虽达成,能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但紧急事件过程沟通机制仍有不顺畅,需改进; 采购计划达成率: 99% 目标达成执行效果不理想,过程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较弱; 订单交货达成率: 100% 实际执行结果仍有个别单品出现交货不及时现象发生,与营销计划订单制订的准确性有关; 人员培训计划达成率: 95% 培训效果的验证与导入内部宣导考评机制未建立相关指标 新品上市准时达成率: 95% 过程项目推进管理系统能力较弱 ,新品开发周期仍过长 产品报废率: % 部分报废品确认有漏洞,过程监控机制不健全 监视计量设备使用合格率: 100% 过程操作及维护 /保养 /校正监督与执行力仍较差 20 基地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总结 产品品质仍不稳定:“采购实物的上线一次合格率波动较大、设计开发输出品质验证不充分、生产过程品质控制不完善、市场投诉品质问题仍频繁发生、服务品质保证机制过弱,售后配件发放与管制力不强”; 目前组织各级质量管理目标在设置时存在有明显的缺失与部分目标确定量化指标值时有较大偏差; 目前基地组织架构设置有缺陷,未能体现并强调“品质一票否决制”的组织设置原则,影响品质标准执行监督力与持续改进业绩;同时品保组织架构设置也存在缺失部分关键岗位,如新品品质工程验证 QE、供应商专业质量管理工程师 SQE、质量统计分析等无设置;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的执行力过弱,体现在“滚动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符合项的系统改进效果不明显”,另外因基地工厂设置原因目前未能建立有关“环境要求与职业 /健康 /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 部分质量管理流程与机制存在缺失与不键全,需要完善与优化,如设计开发失效模式分析机制、质量指标考核激励机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机制、品质预防机制等。 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寻体系与流程要求的执行力较弱,管理细节失误较多; 产品的检验标准( SIP)的更新与优化系统能力不强,当外部强制标准 /法规与客户要求、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新变化而应对的快速转换与适应接收能力太弱; 员工作业标准( SOP)的设置的适宜性、指导性不强,过程中的工艺纪律执行力与监督执行力过弱; 技术研发、技术工艺、检验测试的品质保证能力仍较弱,核心的设计技术、生产工艺、检验测试技术并未完全掌握; 质量教育培训机制未制度化,员工岗位技能与全员质量意识薄弱对品质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建立与人才梯队建设、员工的流失率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不确定与不完善的因素。 21 二、 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对未来公司质量管理的要求 22 环境变化事实描述 对质量管理的新要求 外部环境变化 20xx年 1月中国新的《劳动法》即强制实施,用工环境改善及人员流失率影响品质稳定的风险增大; 建立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激励机制,人才梯队建设与用工环境方面的改进相关的” O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环境要求的 ISO14000管理体系“建立是不可回避的要求 电磁炉行业竞品之间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 产品品质与服务品质整合 “ 更为突出 , 九阳 /美的在 08年以将品质提升作为其重要战略规划项目考虑 , 目前九阳的产品品质与服务品质较是电磁炉行业领先水平; 持续稳定与提升产品品质为核心任务; 建立完善服务品质保证机制与持续改进; 电磁炉产品全球性法规与标准不断升级:“ A1认证要求、 EMC标准更新、中国行业新标准的出台“等均对技术研发创新、生产工艺改进与品控保证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尽快建立并完善真正高效的技术砸开发设计团队; 技术研发管理机制优化与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工艺、品质检测保证水平创新是核心战略任务; 部分核心供应链的技术 /品保配套创新保证能力也需提高; 08年以后(中国)及未来全球性的电子电气类等产品环保法规要求不断升级与处罚加严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与强制性要求执行,企业的风险加剧。 环保产品实现全过程的品控保证体系” IECQ QC080000“ 还需强化执行力与持续改进与完善; 供应链的环保质量保证能力辅导与管理提升势在必行; 内部环境变化 组织的生产规模与产值急剧膨胀,新的组织架构不断变更、增加与扩充,质量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建立系统化的质量成本管理与价值创新工程管理是关键; 流程与制度标准化、组织职能全面强化,质量管理工作要求更趋于精细化与专业化;要求组织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效率的持续提升; 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建设; 新基地的规划转移以及产品结构线的不断调整,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品控保证体系配套适应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