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年俗变化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

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 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 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 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约莫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 的食品了。 由于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筹办,我国很多省份都 有腌腊味的习俗,此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闻名。 蒸年糕,年糕由于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胃,所以成 了家 家必备的应点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 寓新年发达的意思。 年糕的口胃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 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放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及 内蒙古等地,过年时风俗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 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南边的年糕则甜咸 兼具,比方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平淡。 除了蒸、炸以外, 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 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 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讲究,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 家来,百口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 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 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净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 香油的酱油 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由于和面的“和” 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 交”又有 相聚之意,以是用饺子象征团圆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祥瑞;别的,饺子由于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祥瑞寄义。 一家巨细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是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也很繁多。 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但愿好的习俗能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毕竟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三:年俗调查报告 《年俗不断变迁,年“味”从未走 远 —— 宜州市年俗调查》 文三班 兰文慧 本次调查中,针对网络上频繁出现的有关年俗不断变迁,年“味”越来 越淡的话题,对广西宜州市壮族聚居地进行当地年俗调查。 通过对当地随时代发展而在变化的年俗,而年“味”依旧浓厚的年俗调查,说明我们的年俗是在变迁,但年“味”从未走远。 春运,一票难求,但游子还是归心似箭,不知有多少“人在囧途”,却还是团圆心切。 其实,年“味”从未走远。 一、 宜州市,回来的年“味” 宜州市是刘三姐的故乡,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 30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其中庆远镇、怀远镇、石别镇是壮族的聚居地。 宜州市是一个有多种民族风情的特色民族聚居地,各种风俗味独特浓厚。 宜州市是一个总人口近 66 万人的县级市, 宜州市每年外出打工农民有 6 万多人,每年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返乡过年。 家的温暖,是游子急切归家的原因,也因为这样,虽然年俗在不断的变化,可年“味”却从未走远。 二、 宜州市,年俗里不变的年“味” 1,、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 ( 1)打扫日、祭灶 在宜州每 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自家的卫生,当地把这段时间叫做“扫尘日”,这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扫尘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供给玉帝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 在很短的时间内,玉帝大帝收到了他 99999 张密保,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写在说玉帝坏话的人家的墙上,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 玉帝有 命王灵宫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 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 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老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等王灵宫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是,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 玉帝从王灵宫和灶王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收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扫尘也随之成为当地的习惯。 过去,当地一些乡镇会在农历腊月的二十五举行祭灶活动,例如:“送灶神”活动:有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在村里的寺庙举行杀黄羊祭灶活动等等。 鲁迅先生曾写有《庚 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共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