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用电技术示范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图基础  电工仪表结构及使用  电工基本能力  主要电气工程设备结构图纸识读与绘制  电工仪表的使用  具备电工电子安装和试验知识和技能。  思政以及职业道德  电气工程制图及CAD  电工测量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工程数学  电路分析  电子技术  教师利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资源指导学生完成电工电子试验, CAD绘图实训等。  在整个学与做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及职业道德教育。 学生应交成果:一份电工电子试验报告,计算机操作成果,绘制一份具体典型电气工程图纸和电工电子实训报告。 供用电专业方向核心教学包 第 4学期(教学周数 42周) 核心能力 教学目标任务 围绕目标任务开设的教学内容 组织实施  变电所初步设计能力  电气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选型能力  电气设备基本运行维护能力  配电变电所初步设计  电气 设备的选择和调试 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整定和调试  中小型供配电工程主要电气部分选型  自动控制装置的设计和调试  电动机的重绕和检修  通过本单元的实训,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达到明确学习目标和增强学习兴趣地目的。  思政以及职业道德  电气控制及 PLC 应用  单片机及应用  电机与拖动  电力网基础  电力电子技术  供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  电气二次部分  安全用电  由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配电变电所的电气部分设计。 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电 机的缠绕和检修控制实训。  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单片机应用设计实践。  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PLC 应用设计实践。  教师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继电保护调试原理、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等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 学生应交成果:电气控制实训报告一份,电机实习报告一份,单片机应用实习报告一份, PLC 应用实训报告一份,继电保护实训报告一份。 电 气 设备安装检修、调试与技术服务教学包 第 5学期(教学周数 21周) 核心能力 工程目标任务与教学目标任 务 围绕目标任务开设的教学内容 组织实施 12 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能力  电气设备调试与技术服务能力  高电压设备试验能力  供配电系统运行内容  电力安全教育  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管理  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检修方法。  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试验方法  主要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程序。  通过本单元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工程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电气运行基本知识  电力企业管理  配电网综合自动化  电力法规  计算机专业应用  电力工程定额及预算  由教师和企业工程 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一小型化变电所电气运行设计和倒闸操作的实践。  学生应交成果: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实训报告一份,高电压试验报告一份,综合性设计报告一份,计算机应用实训报告。 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学包 第 6学期(教学周数 21周) 核心能力 工程目标任务与 教学目标任务 围绕目标任务 开设的教学内容 组织实施 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能力  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能力能力  电气设备调试和技术服务能力  完成电气设备安装检修顶岗实习。  完成变 电咱站运行顶岗实习。  完成某水电(泵)站调试和相关技术服务顶岗实习。 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与做,使学生掌握电气设备安装检修的基本工艺知识,具备一般电气设备现场安装能力,或使学生掌握设备安装检修过程管理相关的知识,具备电气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的相关能力,使学生对企业认知、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工作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实现岗位零对接。 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巩固前面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 在实习过程中,及时补充过去没有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及变 电所等企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专任教师定期到实习现场进行指导。  企业技术人员做好现场指导工作。  在整个学与做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  体现共同考核、综合素质、标准  顶岗综合实践报告(不少于 2 万字) (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 从培养目标入手,分析专业主要的面向岗位(群)及职业技术关键能力,并以供用电系统岗位为载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应“岗位导向”人才 培 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体制与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 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等。 13 图 4 供用电技术专业岗位构成图 ( 1)构建“工学结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1) 面向岗位群、主要能力、主要课程及实现途径。 从 培养目标入手, 分析 主要面向的岗位群。 供用电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详见图 4。 表 6 岗位主要能力、主要课程及实现途径 核心 能力 能力要素 对应主要课程 实现途径 电力工程设计能 力 构设计 析能力 力 与选型能力 《供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及供配电系统设计实训;《电力网基础》及配电线路设计实训;《电气二次部分》及继电保护装置安装与调试实训。 3.到实训基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供配电系统实习。 电气工程施工能 力 装能力 的能力 施工质量的控制能力 《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定额与预算》、《供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施工定额及预算实习实训 1.在学院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3.到实训基地以电力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施工定额与预算的实训。 系统自动控制能 力 、 PLC 基本程序的编制、使用和设计 、调试和操作 计和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实训;《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及实训;《可编程控 制器》及仿真实训;《可编程控制器》及仿真实训;《电气控制技术》及电动机控制实训。 PLC 仿真技能训练。 、安装检修实训。 供配电系1. 供配电系统运行方式的调节能力 《供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电气运行与管理》和实训;《电气二次。 主要供配电系统技术管理及施工 工矿企业供配电 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检修 电气设备安装及检修 供配电系统设计与运行 供用电专业岗位 14 统运行能力 电气设备检修能力 现象分析能力 部分》及实训;《电气 安全》及实习;《电力网基础》及实训;《电气控制技术》及电动机控制实训 有电气设备检修实训等。 、发电站进行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项目为载体进行实习。 电气工程运行管理能 力 力 《供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 、 《电工仪表》 、 《电力法规》 、 《电力企业管理》 院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根据该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分析其所需的主要岗位能力,针对所需的主要岗位能力设置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的不同,确定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供用电技术 专业主要岗位能力、主要课程及实现途径见表 6。 2) 构建适应“岗位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围绕供用电技术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工学结合 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模块,主要由学院完成。 基础知识部分 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 如: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运算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创业立业就业的生活观念,锻炼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团结协作精神,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部分主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方面的基本运算技能和实验技能。 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进行电路电子分析、计算机绘制电气工程图纸等职业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方向课程模块,主要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完成。 本模块通过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场所,并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进行专项训练,同时到企业中进行现场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能熟练进行电工电子安装、电气设备安装和检修及继电保护调试等职业技能。 满足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模块组合如图 5。 ( 2)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1)课程内容建设的方法。 根据核心技能要求规划出核心课程,根据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显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核心课程分析,根据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要求定出核心课程知识和能力要素标准 和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剔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陈旧、重复、过深的理论知识,随时补充新知识,加强实践环节 ,并将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考试大纲紧密融合在 一起。 15 图 5 课程模块组合图 图 6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示意图 根据课程设计和反映能力要求,组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编写相对应的教学计划、理论教材、实训教材。 再请专家对此核心课程进行评 价。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示意图如图 6所示。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工学结合要求,进一步加强《电气二次部分》、《供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 》、《 电力网基础 》、《 电气运行与管理 》 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同时也要进行支撑本专业关键能力的 《 电机与拖动》 、《 电气控制技术 》、 《 电气工程制图及 CAD》、《 电力电子技术 》、《 单片机及应用 》、《 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 》 等支撑课程建设。 建设“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模企业 学校 学校 企业 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模块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 专业基本知识课程模块 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专业知识课程模块 电气设备安装模块 电气设备检修模块 调试与技术服务模块 电气设备运行维护模块 电力营销模块 核心课程课程分析 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 教 材课件等教学资源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6 块化为课程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仿真和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课程保障”的优质核心课程。 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教材、教学课件等课程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供用电技术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 3)三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力争用 2 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核心课程中的《供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核心课程中的《电气二次部分》、《 电力网基础 》等,按照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