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内容摘要:
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 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 1―― 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 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 6—— 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 答,教师点评) ﹙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 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 ②、“看见了。 ”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 ﹙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 谈谈在日常生 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16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 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 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 ,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 ﹙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 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 小结: 17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 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 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 (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六、课后记: 七、课后反思: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情感,揣摩语句,体验情感。 2.分析材 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3.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多读课文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2.学习从小事感悟出深刻道理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情感的熏陶感染中,激发主动进取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2.认识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18 3.感悟人生,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3.通过反复 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3.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突破 1.朗读训练可以对学生逐步地提出要求,从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等一步一步地来提出要求。 2.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要结合具体事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等分析。 学生准备 1.做好充分预习。 2.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3.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 命属于我们 „„” 师:奥斯特洛 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先由学生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然后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作者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 陕西扶风人, 1942 年生,北投国小毕业。 12 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 她在1980 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1990 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 1982 年她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她的主要作品有《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 生命》一文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 ) 三、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请学生在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9 ①《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 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 ②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 排列。 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③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 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 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点拨、引导。 教师小结: 1.三个事例分别是: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它们的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引发三点思考的相应的主题词分别是: 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这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 (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 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 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 3.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 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好好使用生命; 无限的价值; 、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 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合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 1)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时指导。 (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必要时教师点拨。 1.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①为什么能“茁壮成长”。 ②为什么死了。 ) 2.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 其“小”,目的是什么。 (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 3.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 20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的作品)。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 为什么。 (学生 读文后,小组交流。 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 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 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小结。 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 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从中受到什么启 发。 六、课后记: 七、课后反思: 紫藤萝瀑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 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 2 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 教学重点: 1 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2 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3 学习在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中感受生活。 21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山的那一边,我们懂得了人不能没有理想;于是,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战胜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懂得了人不能没有信心;后来,我们在挣扎的小飞蛾身上,感悟到了生命在于奋斗;今天,我们将驻足于紫藤萝花面前,体会一份宁静和喜悦。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来自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先来认识作者宗璞,她是一位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 (只要简要介绍,其他可通过课。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相关推荐
竹叶 梅花 枫叶 2 五、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花朵的妈妈是大地,星星的妈妈是天空,浪( 1224。 nɡ)花的妈妈是大海( hǎi),我们的妈妈是祖( zǔ)国( ɡu243。 )。 我们爱妈妈,我们更爱祖国。 这一段共有( )句话。 根据短文内容,连一连。 花朵的妈妈是 天空 星星的妈妈是 大地 浪花的妈妈是 祖国 我们的妈妈是 大海 六、快乐阅读。 天上的小白羊 天上一群小白羊,
49。 哽住 gěng zh249。 祈祷 q237。 dǎo 郝叟 hǎo sǒu 懊悔224。 o huǐ 二、解释部分 诧异 ch224。 :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 宛转:形容(歌声 .鸣声)抑扬动听。 现常用作 “ 婉转 ”。 惨白:(面容)苍白。 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惩罚 ch227。 ng
有致。 阅读时,我们首先要理清文章到底写了哪些事情。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
) ( ) ( ) yǐ h238。 u m237。 nɡ tiān y236。 ji224。 n m237。 nɡ li224。 nɡ ɡāo j237。 ( ) ( ) ( ) ( ) ( ) ɡōnɡ zu238。 m237。 nɡ b225。 i zhuān y238。 nɡ qi225。 n h238。 u m227。 n qi225。 n ( ) ( ) ( ) ( ) ( )
童 牧民 牧场 捕捉 追捕 捕鱼 关闭 立正 起立 立马 站立 水池 天池 可惜 珍惜 爱惜 阴雨 阴天 阴阳 晴天 晴空 柔和 温柔 露水 雨露 露珠 牧羊犬五彩池 闭门不出 顶天立 地 14《荷叶圆圆》 荷花 荷叶 珍珠 眼珠 摇篮 摇动 摇摆 竹篮 篮球 篮子 亮晶 嘻笑 水晶 停电 停水 草坪 透光 翅膀 鱼翅 肩膀 蹲下 嘻嘻哈哈 蜻蜓点水 15《夏夜多美》 莲花 莲子 雪莲 哭叫
篇 件 只 一( )凉风 一( )乌鸦 一( )办法 一( )花园 一( )课文 一( )大象 一( )衣服 一( )鞋子 六、在 ( )填上我们学过的一对反义词,使句子意思通顺。 ( 8 分) 例:找一找 姐姐长得高,弟弟长得矮。 ( 高 —— 矮) 红红得了100分,高兴得直笑,小刚没考好,急得直哭。 ( —— ) 小华跑得快,我跑得慢。 ( —— ) 例:填一填 我们做事 要分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