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至三单元教案(三维目标、课时目标)内容摘要:

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总 14 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播放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4.说说老北 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 1)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 2)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 ( 3)找出对人们快乐的描写,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五、作业:抄写词语及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总 15 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 11. 12 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 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7* 藏 戏 (总 16 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本课词语和优美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教学难点: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 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交流有关藏戏的资料。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 8 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2.自由读 8— 16 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 17 和 18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 色彩。 2.学生交流。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设计: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总 17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 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 56 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民居进行研读,要求: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 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2.其他同学质疑,小组成员答疑。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 2.课件出示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七、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 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9* 和田的维吾尔 (总 19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领悟 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课文,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 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 1 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 2. 3 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 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 4 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他们天生爱花。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 ④第 5 小节中“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 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过程与方法: 借鉴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 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总 20 课时) 课时目标: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 实,表达流利。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