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期语文期末复习计划、复习教案内容摘要:
____225。 ng 燕 增 妆 秆 扩 狼 ____225。 n ____232。 i ____ī ____u242。 ____uǎn ____i225。 n 缠 魏 悉 若 暖 舔 ____242。 ____232。 n ____i224。 n ____249。 ____ ____ēn 沫 镇 辨 付 烛 喷 (三 )讲评练习 第三课时 复习要点:。 复习过程: (一)练习 一、名句填空 ( 1) .万壑树参天, ( 2) . ,阴阴夏木转黄鹂 ( 3) .穿花蛱蝶, 、点水蜻蜓款款飞 ( 4) .池上碧苔 ,叶底黄鹂 二、修改病句。 1.正在认真地出黑板报。 2.读了这篇课文,我受到深刻的。 3.小姑娘把水谁喝了。 4.他写的字是多么美丽、漂亮又好看呀。 5.时 间是宝贵的,所以我们要保护时间。 6.老师交给一项我们重要的任务。 三、 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母亲一面摘茧子 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 孩子 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半晌 他又问道 画杨 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吗 四、将颠倒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用序号表示。 ( 1)、 ( ) 借着楼道的光,我将教室里的门锁好,走下楼去。 ( ) 我关上楼道内的灯,摸着黑下了楼。 ( ) 写完作业,灯火通明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 ) 一夜要浪费多少电啊。 于是,我转身又上了楼。 ( ) 我快速地收拾好书包,熄灭教室的灯,走出教室。 ( ) 走到操场,我忽然想起楼道的灯没关。 ( 2)、 ()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杏树、桃树、梨树、山楂树。 ()这块园地的四面是柳枝篱笆。 ()墙里墙外的树木,就好像给这四堵墙镶上了两道铁框。 ()而墙外,是杨树、柳树、榆树、梨树、杜梨树。 ()篱笆上爬满了豆角身,豆角身里夹着喇叭藤,像密封的四堵墙。 ()框子里还搭了黄风架,累累连连的黄瓜秧爬满了架子。 (二)讲评练习题 第四课时 复习要点: 复习成语的积累 关联词的应用。 反义词、近义词的应用。 复习过程: (一)练习 一、补充词语。 光 ( )夺目 万 ( )千 ( ) 饥 ( )交 ( ) 和 ( )悦 ( ) 日月如 ( ) 受 ( )无 ( ) ( )( )无声 ( )不自 ( ) 左 ( )。人教版三年级下期语文期末复习计划、复习教案
相关推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 灰雀 仰望 — 俯视 诚 实 — 虚伪 肯定 — 否定 严寒 — 酷热 高大 — 矮小 喜爱 — 憎恶 小摄影师 经常 — 偶尔 仔细 — 粗心 阳光明媚 — 乌云密布 奇怪的大石头 平整 — 坎坷 突兀 — 凹陷 历史 — 现实 风筝 快乐 — 悲伤 飞快 — 缓慢 幸福 — 痛苦 浮 — 沉 垂头丧气 — 兴高采烈 大惊失色 — 镇定自若 1秋天的雨 温柔 — 粗暴 炎热 — 寒冷 躲
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 2)傍晚时刻,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 冒 起了炊烟。 ( ) ( 3)红喷喷的大苹果,堆得 冒 出了箩筐。 ( ) 仿写句子。 ( 4 分) 例: 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起大雪。 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起大雪,好象满天的鹅毛在飞扬。 ( 1) 我挑着满满的 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 ( )。 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 2) 每个人的绝招都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
__、 _______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蜜蜂能安全回家,靠的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文虎克玩出了 ________,他发明了 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从列文虎克的身上,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这三段文字,作者分别描绘了哪两幅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触觉、味觉、听觉,并用手中的妙笔,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