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苏教版内容摘要:

何世,乃不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 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 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两朝 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 并怡然自乐。 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渔人 “ 欲穷其林 ” 的原因是 : 甚异之 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 “ 村人 ” 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 “ 村人 ” 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村人 ” 来 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 村人 ”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摘录原文回答。 答: 便扶向 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 ( 六 ) 《陋室铭》 (刘禹锡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 何陋之有。 ”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 .。 名:出名 灵: 灵验,神奇 斯 . 是陋室:斯:这。 惟吾 德馨 . . : 德馨:品德 高尚。 无 丝竹 . . 之 乱 . 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 „„ 乱。 无 案牍 . . 之 劳形 . . :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 . 陋 之 . 有。 : 何:什么。 提宾的标志 调 . 素琴 :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 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二、译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 奏乐的声音 扰乱耳 鼓 ,没有官府的公文 使 身 心 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 的 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孔子云: “ 何陋之有。 ” 孔子说: “ 有什么简陋的呢。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回答下列问题 ①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 的原因 (或 点明全文主旨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 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 文中描 写 陋室 环境 清幽、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 人物不俗 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 用 典故 赞美 陋室 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 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 《陋室铭》中与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 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它的前一句: 君子居之。 出自 《论语 子罕》。 言外之意是: 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居陋室也就不陋了。 用它结尾作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 “ 惟吾德馨 ” 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 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含文体标志的题目如 : 马说,五柳先生传,西游 记 1 作者是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试对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作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 ” 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 , 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1 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四)《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水陆草木 之 花,可爱者 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 蕃 . : 多。 益: 副词,更。 3 、植: 树 立。 鲜: 少。 亵: 亲近而不庄重。 宜: 应当 7独: 只,仅 濯 . 清涟而不 妖 . :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 重。 不 蔓 .不 枝 . : 蔓: 生藤 蔓。 枝: 长 冗枝。 不 染 . : . 沾 . 染 .。 . 予 谓 . 菊 : 认为。 花 之君子 . . . : . 的,品德高尚的人。 二、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 喜 爱莲花,(因为它) 从 淤 泥 里长出来 却不被沾染 ,在清水里洗涤过却 并 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藕梗 )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 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在远处 就更显 得 清香,笔直 而 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 )只 可以 在 远 处 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啊。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 说 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 牡丹的 喜爱, 当然人 很多了。 三、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世人甚爱牡丹 ”。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 恶浊 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的写法。 课文中的 “ 牡丹 ” 、 “ 菊 ” 、 “ 莲 ” 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 花之富贵者 “ 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 “ 花之隐逸者 ” 象征: 不趋炎附 势的隐士。 (3) 莲: “ 花之君子者 ” 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 “ 不染 ”“ 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不可亵玩 ” 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 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或托物言志) 理解背诵 : ① 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 与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 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补充说明: 本文运用了 衬托 的手法,用 菊正衬莲 ,用 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⑧ 牡丹是富贵的象征, 这还可以从白居易的《买 花》中的 “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看出 ⑨周敦颐, 字茂叔 , 宋哲学家, 谥号 元公 ,作品 《周元公集》 , 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八、回答以下问题 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 “ 莲 ” 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 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七)马说 韩愈 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吗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策 . 之不 以 . 其 道 . : 驱使 ; 按照 ; 方法。 执 . 策 . 而 临 . 之。 握 ; 鞭子; 到(它)跟前 其 . 真无马邪: 难道 ,表反问语气 其 . 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 , 恐怕。 一 食 . 或尽粟一 石 . : 吃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 . 之不能尽其 材 . : 食同饲 , 喂 养 ;通 “ 才 ” 指才能。 是 . 马也:这样。 且 . 欲与常马 等 . 不可得: 尚且; 等同, 一样。 才美不外 见 . : 通 “ 现 ” 显现,表露。 故 虽 . 有名马: 即使。 鸣 之 . : 音节助词 , 无意义 1 安 . 求其能 千里 . . 也: 怎么;日行千里。 或 . 尽粟一石 : 有时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故虽有名马, 只 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 即使有了 名 马,也只 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 知道 它能日行千里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 喂养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却不能按照正确的 的方法, 喂 养它又不 能使 它充分发挥 自己 的才能, 听它 嘶叫 却不能 懂得它的意 愿。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 认 识千里马吧。 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