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内容摘要:
二、目标二: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 :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 :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 : 5 分钟 复习检测二: ( 7) 全班在教师提示下 全文 背诵 ,指名背诵。 ( 8) 指名黑板前默写 重点句子。 ( 9) 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乐音扰乱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体劳累。 三、 目标三:理解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问题探究 (1)全文从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含义。 ( 4)刘禹锡想借陋室表达自己怎样的志趣。 复习方法: 小组讨论,整理答案。 复习时间: 5 分钟 复习检测三: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1)全文从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从环境之幽雅、交往人之高雅和室主人活动之清雅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类比手法,将自己的陋室与古代先贤的居室类比,表明作者追随古代先贤的抱负。 (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再次强调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 ,陋室就不陋。 与上文“德馨”二字遥相呼应。 收束全文,突出中心。 ( 4)刘禹锡想借陋室表达自己怎样的志趣。 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和追随古代先贤的抱负。 四、当堂训练: ( 2020) 河南省(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选自《论语》) 注: 1 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 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 2 分) ( 1)有仙则名 名: ________ ( 2)惟吾德馨 德馨: ________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 2 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 1 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 3 分) 参考答案 16.( 1)出名(或:著名)( 1 分)( 2)品德高尚( 1 分)(共 2 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 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1 分。 共 2 分)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 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 1 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2 分)(共 3 分 ) 第四课时 《 爱莲说 》 复 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 复习目标: 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理解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过程: 一、目标一: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复习指导一 复习内容: 字词解释: 甚 蕃 . 不 染 . 濯清涟 . . . 而不 妖 . 亭亭 . . 净 植 . 亵 . 玩 鲜 . 有闻 一词多义: 鲜 . 有闻 词类活用: 不 蔓 . 不 枝 . 成语积累: „„ 复习方法: 朗读、识记课下注释,归纳整理。 复习时间: 3 分钟 复习检测一: 文言知识:学生逐行或逐列作答 字 词解释: 甚 蕃 . :多 不 染 . :(被)沾染 濯清涟 . . . 而不 妖 . :洗涤;清水;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 . . 净 植 . :耸立的样子;立 亵 . 玩 :亲近而不庄重 鲜 . 有闻 :少 一词多义: 鲜 . 陶后 鲜 . 有闻: xiǎn 少 芳草 鲜 . 美: xiān 鲜艳 词类活用:不 蔓 . 不 枝 . 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成语积累: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二、目标二: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 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 :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 5 分钟 复习检测二: ( 10) 全班齐背,指名背诵各一次。 ( 11) 指名黑板前默写有特殊句式、含有 古今异义词语的句子。 ( 12) 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能到近处去玩弄它。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菊花的喜爱,自从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三、目标三: 理解托物言志、类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1)作者将 莲比作花之君子,文中写莲的语句分别暗示了君子哪些美德。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3) 本文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对莲的描述很赞美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复习方法: 小组讨论,整理答案。 复习时间: 5 分钟 复习检测三: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1)作者将莲比作花之君子,文中写莲的语句分别暗示了君子哪些美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品行方正,不张扬;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 子声名远播,资质美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受人尊重而不可轻侮。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卓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夷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3)本文采用什么写作手法。 对莲的描述很赞美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寄予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高尚追求。 四、当堂训练 ( 2020 年黑龙江省绥化市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 竹本②固, [A]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 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 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 [B]故。 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 释 ]①贤:贤者。 ②本:根。 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 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 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 ⑥体:体悟。 ⑦虚受:虚心接受。 ⑧贞:坚贞。 ⑨之:代词,指竹子。 ⑩实:充实。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 2 分) ( 1)亵: ( 2)固: 10. 翻译 下列语句。 ( 4 分) ( 1)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 2)竹似贤,何哉。 译文: 11.【乙】段中 [A][B]两句,哪一句中的“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用法相同。 请把字母 A 或 B 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 1 分) 12.【甲】文从莲的 、 、 、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 、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 4 分) 13.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 2分) 表现手法: 表达 方式: 参考答案 9.( 1)亲近而不庄重 ( 2)牢固(或坚固) 10.( 1)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娇媚。 ( 2)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什么原因呢。 ) 11. B 12.【甲】生长环境、外形、香气 【乙】心空 13.托物言志(象征) 议论 第 五 课时 《三峡》 复习内容 : 《三峡》 复习目标: 掌握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理清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特点;赏析重点语句。 复习过程: 一、目标一: 掌握文学常识, 识记、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复习指导一 复习内容: ( 1)文学常识 郦道元, 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 》。 ( 2)文言知识: 字词解释: 略无阙 . . . 处 曦 . 月 夏水 襄 . 陵 沿溯 . . 阻绝 不以 疾 . 也 飞漱 属引 . .凄异 良 . 多趣味 一词多义: 绝 . 词类活用:虽乘 奔 . 御风 素 湍 . 绿潭 回 清 . 倒影 每至晴初 霜 . 旦 古今异义: 或 . 王命急宣 复习方法: 朗读、识记课下注释,归纳整理。 复习时间: 5 分钟 复习检测一: 文学常识和 文言知识:学生抢答 ( 1)文学常识 郦道元, 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 》。 ( 2)文言知识: 字词 解释: 略无阙 . . . 处:毫无;阙,通“缺”,中断 曦 . 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 襄 . 陵:上 沿溯 . . 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不以 疾 . 也:快 飞漱:急流冲荡 属引 . . 凄异:接连不断 良 . 多趣味:确实 一词多义:绝 沿溯阻 绝 . :断 绝 . 巘:极 哀转久 绝 . :消失 词类活用:虽乘 奔 . 御风: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素 湍 . 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回 清 . 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每至晴初 霜 . 旦:名词作动词,下霜 古今异义: 或 . 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关系的连词 通假字 略无 阙 . 处 通“缺”,中断 成语积累: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朝发夕至 二、目标二:准确翻译和默写重点句子。 复习指导二: 复习内容 :全文背诵,重点句子翻译,默写 复习方法 :背诵、口头翻译 复习时间 : 5 分钟 复习检测二: 全班在教师提示下全文背诵,指名背诵。 指名黑板前默写重点句子。 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三、目标三: 理清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特点;赏析重点语句。 复习指导三: 复习内容: 问题探究 (1)作 者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2)结尾引用歌谣,有何作用。 复习方法: 小组讨论,整理答案。 复习时间: 3 分钟 复习检测三: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补充。 (1)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明确:本文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夏水最具代表性,最能突出三峡水大而急的特点,所以先写夏。 (2)结尾引用歌谣,有何作用。 明确:用猿鸣的悲哀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四、 当堂训练: ( 2020 辽宁沈阳) (一)阅读选文,完成 9~13 题。 ( 17 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c 峡中西望重峰掩。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全套
相关推荐
,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⑴ 年轻大学 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 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⑵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⑶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
例 3 中,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之间不能搭配。 ( 3)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看前后是否对应。 例 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例 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两个例句中,前半句都提到两
īng) C. 糟 . 白( cāo) D.流 淌 . ( tǎng) A.三年虽然短暂,却是五味俱全。 在一起的日子最难忘,不在一起的日子更难忘。 曲终时刻没有 泪水,只祁愿有朝一日,当我们重新聚首校园时,将那些熟悉的一草一木吻遍。 B.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对盲孩子这样说: “ 看,你有一个多么好的影子啊。 ” C.在那里,从古至尽,沉船的残骸,揭开迷底,重现当年的惨案;有沉沦的古国遗址
nmiǎn) 吝啬 (l236。 ns226。 ) 愤懑 (f226。 nm226。 n) 簌 (s249。 ) 臆测 (y236。 c226。 ) 馈赠 (ku236。 z226。 ng) 豁免 (hu238。 miǎn) 癖性 (pǐx236。 ng) 万恶 (w224。 n226。 )不 (b)赦 (sh226。 ) 砥 (dǐ)柱 (zh249。 ) 遍 (bi224。 n)稽 (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