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全套内容摘要:
子有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 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国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 ②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提高同学们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 题型七: 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在相应的横线处。 ①人这一生如意的遇到的事 情,恐怕连自己也数不清,②学会限制自己的情绪,在己是一种涵养,对人是一种公德。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四 —— 标点符号的运用 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区别 一、问号 选择问一般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中用逗号。 例:是你去,还是我去。 连续问要在每一个分句的后面都用问号。 例:( 1)、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 是爸爸。 要不就是那位眼尖的 女老师。 ( 2)、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山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有疑问词,没有疑问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例: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 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疑问句主谓语倒置,问号放在句末。 例: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二、分号与逗号 并列分句的停顿,若分句较单一、简短,中间用逗号,反之用分号。 例:( 1)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 2)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 地方躲起来。 三、逗号与顿号 并列短语间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 例:( 1)树木姿态各异。 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 2)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表约数的相邻整数之间不用顿号。 例:( 1)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 候。 ( 2)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若所举的不是同一类,不能用顿号,只能用逗号。 例:( 1)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 —— 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 深的印象。 四、引号和引文末了的点号的搭配 若是完整的照录别人的话,末了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 例: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 如果得部分引用或虽全部引用,但只把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则原文后面的点号删去,另在引号外应停顿的地方加上适当的点号。 例:( 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 2)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 3)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 泉则灵”。 ( 4)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 五、 “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 主要原则是:“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 例:( 1)孔乙己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 ” ( 2)“不多不多。 ”孔乙己说,“多乎哉。 不多也。 ” ( 3)“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 ”孔乙己说。 (注意:要是一个人所说的语言。 ) 六、省略号 A、表文中省略的部分; B、表话语的断断续续; C、表话未说完。 (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 ) 例:( 1) 周团长留下??这点儿炒面,他就??爬进了水塘?? ( 2)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七、破折号 A、表解释说明; B、表意思的递进; C、表意思的转折; D、表语言的中断、延长。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 例:( 1)什么都不能阻止我跑步、骑车、游泳 —— 或所有三项 —— 每天的练习。 ( 2)理智上,我知道我的头发不比使用香波前干净多少 —— 尘土能到哪里去。 —— 但心理上觉得干净一些。 ( 3)他不喜欢乘马车游公园 —— 除非 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 4)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 —— 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八、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例:( 1)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为花瓣)。 ( 2)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主体部分)。 ( 3)毛泽东同志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 297 页) 九、书名号和引号 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表示 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书名号表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等的符号。 例:( 1)他把这想法写信给电台“大众知音”,盼望能得到更多的知音。 ( 2)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 ( 3)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 ( 4)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 中考语文复习之五 —— 语文知识 中考语文知识盘点 一、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 (修辞手法是 适用于句子的,是句子内部的表达技巧。 )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借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是好象、如同、仿佛、像、恰如等。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诗人把它比作春水不但形象可感,而且使读者想象到愁如春水的多又连绵不绝。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 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 成为、变成等。 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例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人把闲愁比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连用了三个喻体把自己的闲愁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句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隐蔽性,也更为含蓄内敛。 例如大片大片的雪花在我的生命里飞舞,寒风又将我的身体狠狠推远,路的身影渐渐暗淡下去。 生命里那些艰难得令人蹉跌的不幸不就是大片的雪花吗。 遭遇的摧残不就是寒风吗。 (这样的句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比喻修辞手法而是由比喻修辞手法演变出来的比喻义。 )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使没有生命的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具有人的生命和思想。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具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风背着手猫着腰一下钻到了秋的怀抱里。 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写。 例如:接着从屋子里飞出了侄子宏儿。 飞是形容鸟的动作的用在了人的身上,生动地 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手法。 例如:三角 眼不说话了,把脖子拧到了一边。 (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 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补出本体,转换成明喻,借代的本体无需补出,不能转换比喻。 简言之,可以用“像”联系的就是借喻。 )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严对的话(上下句平仄相反,字数一样,用字不得重复。 )又可以使句子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律感。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手法。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 人落后。 对偶中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的修辞。 对比在字数上不如对偶那样要求严格,只求内容相反。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气势。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设问:自问自答。 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反问:问中包含了答案,无疑而问。 反问比一般的陈述更具力量。 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肯定的反问改陈述句就是否定的表达,否定的反问改为陈述句就是肯定的表达。 前者例 如:你好好想想难道他那 种行为是错的吗。 后者例如:你的父亲批评两句难道不可以吗。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言过其实的描述。 例如:白发三千丈。 反复: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例如:行路难。 行路难。 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感慨和不平。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记述事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使读者对事情或者事物变化发展的来龙 去脉有清楚的了解。 例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例如:月亮奋力挣脱云的纠缠,冉冉而起。 (3)抒情。 就是作者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有心灵独白式的直接抒发也有借他物来抒发的。 前者例如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实在是不平凡的。 后者例如:听到音响里欢快的歌,我内心的痛苦就突奔起来。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人事的是非、好 坏等)旗帜鲜明地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例如: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具有这种修养。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 、用途等方面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例如:采用这种材料制做的衣服质地比较柔软,透气性能也很理想。 三、常用的写作手法(也可以说是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 有:象征、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夸张、拟人、联想、想象、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 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四、记叙类型文章知识点盘点。 (记叙文就是让人有所感) ①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不要 和小说戏剧的情节的几个部分相互混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记叙的顺序: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使读者对事情的发展脉络有清楚的了解)、倒叙(把事情的结果和最精彩的片段放在文章的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事情的进展插入与之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按照原来的顺序记叙,这样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③描写:?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容貌 、衣饰、神情、姿态),语言(对话),动作,心理(想、梦)。 都是为了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环境描写:自然和社会。 作用: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思想性格或中心主旨。 例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就起到衬托人物悲凉心情的作用。 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所感受到的教室非同寻常的安静就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关于雷声的描写就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描写的方法:细节(就是工笔细描,例如《云南的歌会》中对云南昆明附近女子外貌的描写中色彩的选择。 )和白描(就是粗笔勾勒,选择 最能突出特征的词语传神描绘,例如《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 ),正面(也叫直接,例如太阳光白花花的一片。 )和侧面(也可叫间接,例如柳枝横着飞,借柳枝横着飞来表现风很大)。 ?描写景物的顺序:时间(早晚、四季、月份等),空间(上下, 前后,左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全套
相关推荐
树杈 寒战 23. x236。 n f n226。 n y225。 sh224。 sh237。 ch252。 i s224。 n w254。 i qū shuǐ bō l237。 n l237。 n m239。 suō 10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摩挲 g226。 d227。 q237。 suǒ xi249。 f225。 n yǎn xiǎn xi224。 ng di227。
1347 跑 1348 泡 1349 胚 1350 陪 1351 培 1352 赔 1353 佩 1354 配 1355 喷 1356 盆 1357 朋 1358 棚 1359 蓬 1360 鹏 1361 膨 1362 捧 1363 碰 1364 批 1365 披 1366 皮 1367 疲 1368 脾 1369 匹 1370 屁 1371 譬 1372 片 1373 偏 1374 篇
ons interesting. Whenever the lessons start, I feel sleepy. I often get ‘C’ in the exams, sometimes ‘D’. The final exam of this term is ing. What shall I do? 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Yours,
Health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wealth. Good health enables us to enjoy our life and achieve what we hope for in our career. On the contrary, poor health leads to nothing. How can we keep healthy
est friends and help us a lot . 十五 ,互联网 互联网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至关重要。 没有它 ,我们不能做的更好的工作。 我们可以去购物 ,就不能从我们的房子。 我们能听音乐或看电影在互联网上。 它也能帮助很多学习。 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对不同的学科而言 ,尽快获取信息。 但是现在 ,我们中的一些人工作、学习或玩在互联网上很长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