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第02期-20xx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 答题关键词“ 枕不成眠 ”“ 如何写 ”。 诗前两联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答题时,首先点名手法,接着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 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9.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 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 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 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十、 ( 2017 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七月第二周周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8.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ks5 u ks5 u ks5 u K S5 U] 8.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 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 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9.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 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解析 】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 《江上渔者》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 死 同 惊 涛 骇 浪 搏 斗 的 危 境 与 艰 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 东西。 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 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 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 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白发 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 场 高 处 望 云 开。 ” 给 人 以 深 刻 的 印 象。 首 先 , 这 样 的 人 物 最 能 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本题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 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十一、 ( 2017 届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试作赏析。 ( 6 分) 9.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表达的情感。 ( 5 分) 【答案】 8.借景抒情(或寓 情于景)。 这两句诗上句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下句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 9.( 1)“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 2)“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 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 5 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 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 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如本题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 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 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结合词句内容分析,“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 “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 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 “酒醒人静奈愁浓”,一 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 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 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 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 “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 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十二、 ( 2017 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鸣沙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 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所在今宁夏的中宁县鸣沙镇。 8.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 请简要分析( 5 分) 9.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 6 分) 【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手法( 2 分),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了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堕玉”运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堕落在地上一样清脆。 ( 3 分)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雁”,但是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同的。 无名氏的诗通过雁的鸣叫想到征人艰苦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 ( 3 分)王诗表达了自己不愿留在温暖舒适的他乡、想要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 ( 3 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 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 中心意象是雁,既可以直接对雁进行描写,也可以运用环境和他物进行衬托。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这两句借助“秋日斜晖”“晴沙拂地”烘托大雁南飞的艰难处境;“过雁数声清堕玉”,这一句直 接对雁进行描写,“清堕玉”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写大雁的叫声,写出声音的清脆。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对于表达技巧题,答题的步骤如下: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双关、反复等。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 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第02期-20xx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