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第01期-20xx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解析版内容摘要:
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后分析对表达的主旨、情感的作用。 本题诗句内容写景,交代了离别时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结构上看,诗句处于开头,应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写离别蓄势。 (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回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 本题解答时首先可找到词中的感情词,如 “ 惆怅孤舟 ”“ 独恨 ”“ 谪 ” ,可知作者心情郁闷、惆怅、孤独,这些地方就是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情;再看词中所写之景,选取了 “ 孤舟 ” 、 “ 流水 ” 、 “ 白云 ” 、萋萋 “ 春草 ” 等一系列寓意漂泊 与愁绪、思念的意象,可知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而 “ 长沙 ” 根据注释,可知是运用了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所以属于用典抒情。 考生 把这些要点分析出来后一一答出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 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 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 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本诗中既使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也使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考生在分析时就要一一指 出。 8.( 2020 届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发宜兴 曾畿 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 ② 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③。 【注】 ① 曾畿: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喜爱山水名胜。 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 ② 隐士的装束。 ③ 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 “ 不到 „„ 即 „„” 是 “ 不到 „„ 就到 „„” 的意思。 ( 1) “ 忧愁风雨 ” 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曾 畿在诗中却说 “ 听风听雨不妨眠 ” ,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 5 分) ( 2)本诗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赏析。 ( 6 分) 【答案】 ( 1)( 5 分)颈联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闲居无事,观山赏水为务,常不免因此废食,风雨声也不影响安睡。 (解释字面 2 分)流露出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意近 1 分)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 (意近 1 分)表面闲适,实为故作轻松。 (意近 1 分) ( 2)( 6 分) ① 首联,自叙年将六十又举家远行,垂暮之年又奔波道途,抒发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生活极不安定、垂老奔波的凄苦。 ② 颔联,自叙客居宜兴 时日之短,以及虽归故山,却囊空如洗,抒发生活之不安定与清贫的苦楚。 ③ 颈联,以观山赏水、听风听雨的貌似闲适,委婉表露自己赋闲生活的无所事事及无奈之情。 ④ 尾联,想象从今以后,徜徉山水,不是到张公洞就是到善权洞,表露对宜兴的眷恋之情。 (每点 2 分,答到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易错警示】解答此题的时候,有的考生可能只注意到题干中 “ 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 的要求,而忽略了前面 “‘ 忧愁风雨 ’ 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曾畿在诗中却说 ‘ 听风听雨不妨眠 ’” 这一暗示,故答 题的时候就只是理解 “ 颈联 ” 的含义,看到的自然是 “ 观山观水 ”“ 听风听雨 ” 的自由闲适,而忽略了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题干中 “‘ 忧愁风雨 ’ 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 ” 这一提示性的信息,故而就看不到这种悠闲只是表象而已。 (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本诗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的 ”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诗,故应考生应关注四联。 “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 ,一个 “ 垂垂 ” 一个 “ 又 ” 写出诗人垂暮之年仍然到处奔波的凄苦之状; “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 , “ 只 ” 突出客居宜兴时日之短, “ 无一钱 ” 写出囊空如洗的清贫; “ 观 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 ,从 “ 观山观水 ”“ 听风听雨 ” 等想象的活动中看出悠闲自得,但联系创作的背景即可体会动隐藏在这种悠闲之下的无奈之情; “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 ,尾联想象自己徜徉山水之间的情景,流露出对宜兴的眷恋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做好此题应该首先应该关注注释,注释是情感的源起, “ 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喜爱山水名胜。 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 ” ,这是对作者的情 况的介绍,应特别注意 “ 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 ” 这一内容;然后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以及诗人笔下的景物。 借助这些内容可以深入分析人物的情感。 9.( 2020 届贵州遵义四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寒 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 ② 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 ① 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 ②“ 青帘 ” 指酒旗。 ( 1)这 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分) (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 “ 春寒 ”的。 ( 6 分) 【答案】 ( 1)( 5 分)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 ( 2 分)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 “ 不开心 ” 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别有意味;尾联 “ 病 ” 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 3 分) ( 2)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 1 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 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 2 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 2 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 1分) 【解析】 ( 1)【试题分析】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春寒》诗可以按 “ 起、承、转、合 ” 的结构规律来把握。 首联 “ 起 ” ,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 “ 云容薄 ” 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颔联 “ 承 ” ,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 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 “ 不开心 ” 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的诗句来。 颈联 “ 转 ” ,由静景而至于动景。 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树枝上的酒旗;春雨阵阵,靠近山的地方,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叫人感到一阵寒冷。 “ 亚 ” 通 “ 压 ” ,低低地垂挂着。 “ 片 ” ,不能理解为大雨,它准确地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尾联 “ 合 ” ,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 “ 未尝辜 ” 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 情感和人格的表露。 “ 病 ” 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 理解词句的意思。 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 ② 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 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 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 感。 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 ③ 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 ④ 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 “ 鉴赏诗歌的形象 ” 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 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 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 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 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10.( 2020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夜词 谢 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 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 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 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 1)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赏析。 ( 5 分) ( 2) 两首诗都写了 “ 月 ” ,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 “ 月 ” 表达的不同感情。 ( 5 分) 【答案】 ( 1)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 ( 1 分)山外之 “ 山 ” ,树边之 “ 树 ” 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 ( 2 分) “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 又对仗工整。 刘诗 “ 细竹吟风似雨微 ” ,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 2 分) ( 2)谢诗中 “ 隔断秋月明 ” 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 “ 山 ” 和 “ 树 ” 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 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 ( 3 分)刘诗中的 “ 月 ” 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 “ 月过三更 ” 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 ( 3 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根据两首诗歌通过描写 “ 月 ” 所渲染的环境氛围,然后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悟来分析作答。 这两首诗同时写 “ 月 ” ,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 “ 月 ” 的作用也 不同,表达出的情感自然更不同。 通过分析比较考生可发现,谢诗是借 “ 月 ” 来表达愿望的,而刘诗是借 “ 月 ” 来渲染环境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1.( 2020 届河北衡水冀州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卖花声 •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 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 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 本词是其中之一。 ( 1)词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有何作用。 有结合内容分析。 ( 5 分) (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 6 分) 【答案】 ( 1) 词的一、二句写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 1 分),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 1 分),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1分),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 1 分),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 1 分)。 ( 2)( 1) 流落江湖凄凉、愁苦的心境( 1 分);起首二句景中含情( 1 分)。 ( 2)遭贬的怨愤( 1分):四、五两句,将自我解嘲的辛酸和久抑的悲慨融为一炉,。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第01期-20xx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解析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