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练-20xx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内容摘要:

气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 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 中唐因古、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国。 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突破并致力于新 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 唐赋体裁不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 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 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 唐赋作家,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 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 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 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 ⑦总言之,唐赋对王朝盛衰、江山风物、社会生活、个体情怀的铺陈,表征了多元多貌的政治形态、礼仪制度、文化谱系、身份意识,展示 了唐朝与唐人开放的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家国与个我并重的情怀。 唐赋赋体的集成、对赋艺的探索、辞赋大家的出现与赋体风格的形成,也造就了它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 (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 广纳万有》)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 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研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 C. 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 D. 晚唐时期赋的题材 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重新估量的问题。 B. 第②③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 C. 第⑤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响。 D. 最后一段总结了唐赋的发展变化特点,得出了唐赋“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的结论。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 ,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 B.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也会有所不同。 C. 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大家。 D. 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赋体演革的停滞。 【 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 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 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 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 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 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 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 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 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 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 但有一点始终无 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 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 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 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A. 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 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 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 —— 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 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 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 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一定不会消亡。 C.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3【 18届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 10月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欧洲海外扩张而形成的学科,人类学与全球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要素。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群、物品、资本、技术、信息、符号、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的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频繁互 动。 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过程,也是理论家们所说的“非领土化”。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 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相生相克。 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保障。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 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成都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 至 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 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 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 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 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 正是在这种相生 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民族国家建构的实际结果,是多族一国成为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状态,由此形成了在一个国家之内存在着人口绝对数量占多数的民族和人口绝对数量不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区别。 获得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地位和统治权力的统治集团,利用媒体等各种手段,努力建构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完整 统一。 而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群,则通过媒体,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与散布民族主义甚至民族分离主义,以谋求独立建国。 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景观。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正确认识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B. 当资本主义发展至机器大生产阶段时,现今意义上的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 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