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滩陈家镇生态实验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内容摘要:

线布置约 200米宽的绿色开放空间,以芦苇荡湿地为主要形式,从中心区向东连接涨水洪及外围郊野绿地,东端南侧布局生态科技公园。 廊道两侧地块应采用开敞性界面,使绿色生态空间渗透到地块之中。 ( 3)南向、西向景观廊道分别以银鸥河、铁塔河为依托向外围放射。 银鸥河宽度 30米,两侧绿带各 10 米。 铁塔河宽度 30 米,南侧绿带宽 10 米,北侧结合邻里中心设置绿带,宽度约 6080米。 廊道两侧地块应采用开敞性界面,使绿色生态空间渗透到地块之中。 第 38 条 景观节点 实验生态社区景观节点包括核心景观节点、邻里中心景观节点和门户景观节点三种类型。 ( 1)核心景观节点是指位于城镇中心区的中央生态湖及湖滨绿带构成的空间节点,是四条城镇景观廊道汇聚的焦点位置,构成实验生态社区整体空间的绿色景观中心。 核心景观节点以生态湖面及其中的“生态温室”为景,以星级酒店“花园之塔”为景观标志,以湖滨绿化步行带为场所,塑造为一个 生态型滨水公共活动区。 ( 2) 邻里中心景观节点分别位于三个邻里单元的中心位置,以邻里中心绿地为载体,以幼托、菜市场等邻里中心公建为标志,构成社区居民日常社会交往、休闲游憩的场所。 ( 3)门户景观节点位于东滩大道与经三路的交汇处,是进入实验生态社区的主要门户,以生态科技公园为景,以生态科普馆为界面,以太阳能塔为标志,展示实验生态社区及陈家镇的生态科技形象。 第 39条 景观界面 实验生态社区规划设置开敞性、韵律性和连续性三种景观界面。 ( 1)开敞性界面规划设置于沿河滨水地带,沿界面用地间 隔适宜距离(不大于 200米)应设置不小于 20米的绿化带,有利于景观视廊及生态廊道的穿通。 ( 2)韵律性界面规划设置于东滩大道、环西路沿线地块和北向森林景观廊道两侧地块,沿界面用地通过有显著规律的建筑退进或建筑高度变化,形成富有韵律节奏感的空间效果,有利于优化公共空间的景观品质。 ( 3)连续性界面规划设置于中心区步行商业街两侧,沿界面建筑外墙应保持 70%以上的连续度和贴线度,以增强公共空间的围合感。 同时,沿界面建筑底层应布置向公众开放的商业、服务、展示的功能,以维持、促发公共空间的步行活动。 第 40条 景观标志 实验生态社区设置了三处景观标志,分别位于门户景观节点、核心景观节点和东向景观廊道东端。 ( 1)门户景观节点处的景观标志(太阳能塔)规划设置于生态科普馆地块( A020201),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题,造型设计应注重生态科技与当代艺术的完美结合,高度控制在4050米,形成挺拔向上的形态,满足各个方位的对景要求。 ( 2)核心景观节点处的景观标志(花园之塔)规划设置于星级酒店地块( A040104),高度控制在 4050米,建筑设计以结合崇明地方气候条件的垂直绿化为主题,注重应用建筑生态技术,建筑造型设计应满足各个方位的对景要求。 ( 3)东向景观廊道东端的景观标志(风力发电站)规划设置于生态科技公园东园地块( A030102),高度控制在 4050米,风力发电机组的布局应与生态科技公园布局相协调。 风力发电机应选择低噪音类型,避免不利的环境影响。 第九章 生态技术应用导则 第 41 条 场地规划布置 ( 1)规划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使建筑主体与周边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减少因开发而引起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2)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使步行系统与城镇中心、邻里中心及公 交站点相衔接,并借助遮阳、照明、造景等方式,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美观的步行环境,促发居民更多地采用步行和公交出行,减少使用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 3)建筑的布局形式与朝向,应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来自北方的主导风向,建筑物北面宜有遮挡冷风的屏障;在东南方向空间宜通透,以便利用夏季东南主导风向自然通风。 ( 4)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倡屋顶、垂直绿化,既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要求,也起到综合节能的作用。 ( 5)开放空间的布局应有利于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布置风道,既营造高品质的外部空间,又起到改善区域小气候 和综合节能的作用。 适当设置以生态节能为主题的艺术小品和公益设施,以强化公众生态意识。 室外硬质场地的布置应考虑夏季遮荫的要求,绿化遮荫率应不小于 30%。 ( 6)对基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成才树木采取原地保护措施;对无法原地保留的成才树木应采用异地栽种的方式加以保护。 ( 7)积极利用地下空间,考虑与人防工程结合,机动车停放以地下停车方式为主。 ( 8)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广场、人行道、停车场地面的透水性能。 第 42 条 建筑节能 ( 1)居住建筑设计应分别满足《民用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 JGJ2619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2020)等现行标准中的相关规定,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指标的前提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其中二类住宅应满足采暖、空调能耗节约不少于50%,一类住宅应满足采暖、空调能耗节约不少于 65%,生态科技园内的生态住宅应建成零能耗示范住宅。 ( 2)公共建筑设计以应分别满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199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20)等现行标准中的相关规定,通过采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有效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其中市场化运作公建项目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至少降低 50%,由政府负责开发的公益型公建项目如行政管理、教育以及文化建筑等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至少降低 65%。 ( 3)建筑设计应力求建筑的体型系数在允许的情况下做到最小,条式建筑物的体型系数( S)不大于 ,点式建筑物的体型系数( S)不大于。 ( 4)建筑立面设计要考虑适宜的窗墙比,窗户 面积不宜过大( 详见附表 8-不同朝向住宅建筑窗墙面积比 )。 若窗墙比超值,则应调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如换用各类双玻窗或双层窗,使建筑耗热(冷)量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 5)建筑设计必须保证外墙的隔热和保温性能,满足上海地区夏季防热要求并适当兼顾冬季保温。 在夏季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外墙内表面温度应低于上海地区夏季室外最高计算温度( ℃) ℃。 应采用适合上海地区气候特征的外保温墙体,以使建筑物更好地满足夏季隔热要求。 外保温系统的保护层不得存在可导致雨水渗透至保温层的裂缝,需采用防雨水涂层。 系统的起端和终端如门窗洞口、阳台、挑檐等部位应做好保边保护、密封和防水构造设计,重要部位应有详图。 ( 6)建筑 外墙 外表面宜 采用浅色 墙面处理、 垂直绿化墙体或设置遮阳设施 等措施 ,以减少 夏季 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 7)应对建筑东、西向外窗进行遮阳设计,减少夏季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 ( 8)设计要配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夏季主导风在建筑内部形成良好的自然空气循环系统,应通过合理的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和材料运用等方式来降低建筑物能耗,尽量少采用外加设备的方式。 ( 9)建筑节能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建筑使用灵活性的需要,应采用即使将来空间使用要求变化也不会影响节能效率的措施。 ( 10)规划强调生态技术的风貌化,应注重各种生态节能设施的景观效果,提倡生态节能设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 11) 尽可能减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声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不利影响。 第 43 条 清洁能源利用 ( 1)充分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 各建筑基地的清洁能源使用量应达到总能耗的 10%(折合电能计算)。 ( 2)生态科技公园以“零能耗”为目标,清洁能源使用量应达到总能耗的 100%。 ( 3)社区及各基地内公共区域的照明应采用太阳能路灯、节能灯照明系统。 在自然光可达的区域内确保安装有时间控制开关或有光电控制开关的灯具。 ( 4)社区公共交通工具应采用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车辆。 第 44 条 水环境系统 ( 1)以建设节水型城镇为目标,严格执行节水措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施。 ( 2)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社区及基地内的绿化、景观、洗车、公共卫生等用水应使用中水或雨水,禁止使用市政用水。 ( 3)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水系条件,建设人工湿地景观系统,以此调节微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 45 条 绿色建材与垃圾分类收集 ( 1)达到国家标准并与当地结合的环保型、可再生性建筑材料采用量应达到 50%。 ( 2)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例如高效的 真空隔绝材料,美观度较高的太阳能细管集热器,可调节进光量的新型节能玻璃,绝缘性能极佳的玻璃等等。 ( 3)废旧建筑拆除应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 4)基地内建立垃圾收集站房,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有标志的容器),推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第十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 46条 给水规划 ( 1)给水量预测 本区规划总用水量约为 /日。 规划中水需水量约为 2500立方米 /日。 (2) 水源规划 本区主要水源来自南横引河南面的陈家镇水厂。 规划本区以经过湿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作为中水水源。 (3) 管网布置 由本区南部环南路引 2根 DN400的输水管至本区,由南向北供水;由本区西面的环西路引一路 DN400、两路 DN300输水管至本区,由西向东供水;同时本区北部三路南北向管道与东滩大道上管道连通;在本区内部敷设 DN200~ DN400管道,形成环状管网,共同向本区供水,以保安全。 通过中水系统产生的中水,经 DN300的管道输送到本区中心区域,形成一个管径为 DN200的环状管网,作为绿地及道路广场浇洒等用水。 给水管道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的西、北侧,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距人行道 路缘石~,埋深一般为 1 .0~。 第 47 条 排水规划 ( 1)排水体制 本区采用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 2)污水量预测 本区日均总污水量约为 /日。 ( 3)污水设施及管网布置 本区污水规划主要进入规划的陈家镇中部郊野森林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本区内设置 1 条污水主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