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古典诗歌鉴赏第06期-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比如题中的“暂喜”“想还愁”。 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 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 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这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题关键词“艺术手法”“ 尾联”考生答题时,要以手法为主,结合诗句,从意象、情感方面赏析。 先分析尾联中“不肯向西”的江水,明显将物做人来写,拟人手法。 属于主观臆想,想象手法,也属于虚写。 另外尾联前半句写诗人有情,后半句写长江无情,以无情衬有情,反衬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 、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十、【 2017 届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三上期中】 阅读 下面这首 唐 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8.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 5 分) 9.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 6 分) 【答案】 8.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1分)“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 2分)“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 2 分) 9.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 ( 2 分)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 ( 2 分)③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 ( 2 分) 【解析】 8.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 内容分析。 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突出情感方面考虑。 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情感方面来分析。 十一、【 2017 届湖 南长沙一中高三上月考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柯子 十里青山选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那人家”的“家” 此处用作与尾词,无实意。 1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先写 ”十里青山 ”的远景,在写“潮平路带沙“的近景,远近结合,呈现出空间辽远的画境。 B.既写眼前所见“青山朝平,残月、晓霞“,又写耳中所闻”数声啼鸟“,使景物具有立体感生动感。 C.“白露“既指露水的清凉特点,又表明了节气物候的特征。 “百露 ” “清风”两句都强调白昼的结束。 D.“数声啼鸟怨年华”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抒发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E.全词中横交织,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意境,上阕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下阕,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写景抒情,情寓于景。 15.结合全词,赏析词的最后三句。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6 分) 【答案】 14. CD 15.①荷花本无知,虽然把他当作有情之人向他发问,芥子拟人(移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风趣的性格。 ( 2 分)②自然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人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 1 分)③通过设问引出今昔对比,引发对当年乘醉赏荷花的美好生活的回味,同时也寄寓着对如今远在天涯寂寥漂泊的生活的厌倦。 ( 3分) 【解析】 14.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词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便直接铺叙景物,展示出一幅“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画境。 “十里青山 远”是远望所得之景。 “十里青山”本已含“远”,而这里更著一个“远”字,不仅点出“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词人不知归期的惆怅寂冷心态。 “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 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 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 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但对感触特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 这便是词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鸟啼声所引起的移 情联想。 由鸟的啼怨,词人不期而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 这是词人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 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 “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 “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 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 “绿杨”句承前写景。 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又大又丽,正撩人情思。 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 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 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这一问颇含韵致,荷花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本是最圣洁的东西,所以释迦佛像都是坐在莲花上的。 而如今词人虽为和尚,看到莲花想起的却是它那世俗的美艳,并将荷花与自己醉中赏花的事紧紧联系起来,这就表明了词人虽名为和尚的真实心态。 这里词人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仍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 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 是“结合全词,赏析词的最后三句。 ”,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及表达效果。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荷花本无知,虽然把他当作有情之人向他发问,拟人(移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风趣的性格。 自然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人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通过设问引出今昔对比,引发对当年乘醉赏荷花的美好生活的回味,同时也寄寓着对如今远在天涯寂寥漂泊的生活的厌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比如题中“荷花本无知,虽然把他当作有情之人向他发问”。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联系手法,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题中“拟人(移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风趣的性格”。 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 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 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 三注意:分析作用要具体。 十二、【 2017 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实验班第四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4.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 5 分) 15.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 6 分) 【答案】 14.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15.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 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 14. 舟的流动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画面内容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分析诗句的作用注意诗句的位置,注意统领全诗,概括图景注意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概括和情感的分析。 如本题,“西湖好”是一篇之眼,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15. 【考点定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好似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 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最有点明效果,效果一般要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 十三、【 2017 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白 帝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①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 ② 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戎马:战马。 归马:从战场归来的马。 ②诛求:索要,征收。 8.诗歌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 5 分 )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分 ) 【答案】 8.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奇险阴森 ( 荒凉昏暗 ) 的暴风骤雨图。 ( 1 分 ) 运用了衬托手法,以云从城门中涌出、雨在城下落下衬托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峻。 ( 2分 ) 同时,也运用了视听结合手法,暴雨使江水猛涨发出雷霆一般的涛声是听觉形象,日光暗淡使草木失色是视觉形象,有声有色地表现出突降暴雨的情形。 ( 2 分 ) 9. 作者以暴风骤雨暗喻动荡时局,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 2 分 ) 通过描绘荒原上无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