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练-20xx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内容摘要:
、语言、节日、饮食 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后, 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 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 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有人举起多 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 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 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 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 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 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 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 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 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 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 —— 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 化的标志。 B. 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 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答案】 B 【解析】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 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 族认同的核心,就一定不会消亡。 C.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答案】 D 【解析】“一定不会消亡”这一判断过于绝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 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 B 项混淆范围。 3【 18 届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 10 月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欧洲海外扩张而形成的学科,人类学与全球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要素。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群、物品、资本、技术、信息、符号、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的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频繁互动。 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过程,也是理论家们所说的“非领土化”。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 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 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相生相克。 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保障。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成都 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 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 至 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 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 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 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 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民族国家建构的实际结果,是多族一国成为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状态,由此形成了在一个国家之内存在着人口绝对数量占多数的民族和人口绝对数量不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区别。 获得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地位和统治权力的统治集团,利用媒体等各种手段,努力建构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 而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群,则通过媒体,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与散布民族主义甚至民族分离主 义,以谋求独立建国。 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景观。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正确认识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B. 当资本主义发展至机器大生产阶段时,现今意义上的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 C. 因为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 D. 民族国家的完整与统一,往往受到非主体民族的散布的民族主义的挑战。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 项, 曲解文意,由原文“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和程度趋于深化”的表述知 B项错误。 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的意思。 D 项,强加因果,“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应该是民族国家中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群„„以谋求独立建国”。 学科 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论部分既提出了全球化的论题,又指出了人类学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B. 文章重点论述全球化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它与民族国家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C. 文章 从两个维度论述民族国家因其创建过程不同而各有特点,它们没有共同点。 D. 文章从民族主义的产生机制角度,论述了它是伴随全球化和民族国家而产生的。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B. 今天,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如果还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就必然会被贫困落后困扰。 C. 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本是不可分的统一形态,它们没有绝对的时间先后顺序。 D. 一旦一个或多个非主体民族不满意自己的生存状况,它们往往就会谋 求独立建国。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 项,张冠李戴,原文表述的对象是“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而不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地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对照分析。 【 18 届广东省化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 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 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 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 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 改革是联在一起的。 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 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 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 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 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 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 改革的旧势力。 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 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 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 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法律的工具主义由此开始。 B. 为了使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魏征打了个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 皇帝,皇帝手中拿着的鞭子就是法律。 C. 在古代,法律是皇帝手中的鞭子,所以皇帝是否贤明对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至关重要。 明主自己也遵法,昏君则任意为法。 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 ,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第一、二段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在古代,法律的治世作用受到皇帝的重要影响。 B. 直到近代,还有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的现象。 这证明近 代仍存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 C. 文章第三段,在论证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D. 文章从法律工具主义的起源谈到法制与改革的关系,前后两部分各自独立,没有内在的联系。 【答案】 D 【解析】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才能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改革,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思路概括练-20xx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