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现代译文内容摘要:

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真诚服务企业 助力企业成长 中国中小企业兰州网 11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俗译】 断绝智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计较的忧 愁。 则可以免除世俗之忧,也就是与世俗的“忧”隔绝开来。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 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 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 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 无处停留。 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导读】 老子的生平已难以考察,然而这一章却可以认为是他的自我描述。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章看到老子从事于“道”的研究的执着精神,同时也可以窥视到老子生活上的单调和拮据。 第二十一章 [原文 ]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⑿。 [译文 ]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 是从“道”认识的。 【导读】 古中国人的“道”法的徫大之处在于发现了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宇宙中的种种状态,不管是多么简单,也不管是多么复杂,只要从整体上来看,就都可以用一 个箭头来表示。 这就意味着,宇宙的最大态可以是一个箭头,宇宙的最小态也可以是一个箭头。 虽然都是一个箭头,然其每真诚服务企业 助力企业成长 中国中小企业兰州网 12 一个箭头的具体内涵却各有不同。 老子的方法是舍大求小。 本章讲的就是宇宙中最小的箭头。 而且老子将这最小的箭头作了进一步的解析。 这种解析比现在所流行的超弦理论来得更为细腻。 现代超弦理论的眼光着眼于“物”,而老子的眼光已超越了“物”的羁畔。 从这一点而言,可以把老子的“道”称之为“前超弦理论”。 老子是把“怳忽”放到一个过程之中,这是一个可分为五个阶段的“道”的过程,即: 道 ﹦怳忽 = 象 ← 物 ← 精 ← 真 ← 信。 第二十二章 [原文 ]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 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 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 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导读】 老子认为,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动态是永不停息的,并因此造成种种曲曲折折,然而这些曲曲折折却表述了宇宙的全部信息。 从整体上来看,宇宙的全部信息仍然可以用“一”来表述,用一个“道”字统将起来。 “曲则全”实际上是“龙”的活动过程。 第二十三章 [原文 ] 希言自然①。 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 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使它这样的呢。 天地。 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真诚服务企业 助力企业成长 中国中小企业兰州网 13 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导读】 老子在本章说到了自然现象易变, 并认为人的活动更易变,因为将一种现象持续下去不容易,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不变的。 然而,人要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得到了“道”,并可以因此与“道”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 那些看事物已接近于事物的本质“道”的,就相当于是得到了“德”,并可以因此与“德”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 那些既看不到“道”也看不到“德”的,就叫做“失”,且不得不与“失”处于同一层次或范畴。 人若要达到“道”和“德”的高度,得持续不断地去追求“道”才能做到。 凡不去追求“道”的,也就是说,凡不去追求事物本质的人,就只能总 处在事物本质以外的范畴“失”之中。 第二十四章 [原文 ]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导读】 老 子在本章列举了不懂道的人的几种突出现象,实际上这种列举是可以无限的,因为只要不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事物就都是不懂道的表现。 老子把“物” 作了拟人化的处理,说“物”不会喜欢不懂道的行为。 因为“物”总是按道的规律运行,所以根本没有不按道的规律运行的“物”。 硬要“物”不按规律运行,怎么做得到呢。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物或恶之”的意思。 凡是懂得了道的,当然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 第二十五章 [原文 ]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⑥,强为之名曰:大⑦。 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 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真诚服务企业 助力企业成长 中国中小企业兰州网 14 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 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导读】 现代物理学,包括(超)弦理论在内,都是研究关于有形态的“物”的。 但是,老子却注意到了“物”在造成形体之前有一个过程,并专门去研究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非常道”。 所以,不妨把老子的研究称之为“前超弦理论”。 有了老子的理论作为基础,超弦理论才有可能完善起来。 要注意的是,本章暗含了一个“我”的因素,而文字上的表述都是关于“我”的逻辑思维的结果。 老子这里所说的“天地”指的就是“我”所处的环境,也许可以大致理解为我们今天所指 的太阳系的范围。 而老子这里所说的“物”,指的是宇宙的初始态。 老子便将这初始态称之为“道”。 “道”的不断发展被称之为 “大”,“大”的继续发展被称之为“逝”,“逝”的继续发展被称之为“远”,“远”的继续发展被称之为“反”。 “大、逝、远、反”的动态是由“我”的位置而被反映出来的。 老子这里是用“大”作为宇宙整体的代称,而道、天、地、人都处于“大”的领域之中,成为不同层次上的现象。 低层次受高层次的支配和左右。 所以,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道,道受制于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当人懂得了“箭头‘一’”的时 候,就等于是理解了宇宙的本质了。 第二十六章 [原文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 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 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导读】 一切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把一件事表示为一个箭头,就必然有两个不同的端点。 人做 事情要懂得不轻易去走极端,而要尽量去找到其平衡点,也就是要守持“中庸之道”。 人在看到“荣”时,要能超越这个“荣”而看到其对立面“辱”,在处于好的状态时,要能超越这个好的状态而看到不好的状态,并避免进入不好的状态。 谨慎地守持“中庸之道”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对帝王将相来说也一样适用。 第二十七章 [原文 ]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真诚服务企业 助力企业成长 中国中小企业兰州网 15 绳约而不可解⑦。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 者,善人之资⑨。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导读】 做什 么事都有诀窍。 在研究探索宇宙特别是宇宙的起源上,其诀窍就是要去掌握“道德”,因为“道德”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道德”是宇宙的永不变更的本质规律,贯串于宇宙整体过程之始终,所以掌握了宇宙的“道德”本质,就能够站在不变的立场上分辨出千千万万的变化。 “道德”又可以分开来说成“道”和“德”,代表着宇宙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第二十八章 [原文 ]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 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 为 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 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译文 ]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 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导读】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性质上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且可以用种种不同的词语来指称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本章所列举的三个对子:雄、雌;白、黑;荣、辱。 须注意的是,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且不同的学者学派用词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描述的对象却是一致的,都是要描述出宇宙的起源及其初始状态。 本章中的“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指的都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所谓“常德”则是指在不同的情形下利用箭头“一”:“德”指的是种种状态,“常”指的是不变的规则、公式。 本章中的“ 婴儿、无极、朴”指的都是宇宙初生时由无形到有形的那种成形过程。 “器”指的是宇宙总体之形已经构成。 “大制”则是指以整体观念去看待宇宙。 第二十九章 真诚服务企业 助力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