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全文、注释及译文内容摘要:

yi),厌,指厌怠不敬。 ( 3)掩:掩盖。 【译文】 孔子说: “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 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 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 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诗经》说: „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 ‟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 【读解】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 “不可须臾离。 ”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 12章说明 “君子之道费而隐 ”,广大而又精微。 看它也看不见, 听它也听不到是 “隐 ”,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 “费 ”,是广大。 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下一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原文】 子曰: “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 (1),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 生物,必因其材 (2)而笃 (3)焉。 故栽者培之 (4),倾者覆之 (5)。 《诗》曰: „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6)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 17章) 【注释】 ( 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 飨( 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 之,代词,指舜。 ( 2)材,资质,本性。 ( 3)笃:厚,这里指厚待。 ( 4)培:培育。 ( 5)覆:倾覆,摧败。 ( 6) “嘉乐君子 ……”:引自《诗经 大雅 假乐》。 嘉乐,即《诗经》之 “假乐 ”, “假 ”通 ”嘉 ”,意为美善。 宪宪,《诗经 》作 “显显 ”,显明兴盛的样子。 令,美好。 申,重申。 【译文】 孔子说: “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 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 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 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诗经》说: „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 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 【读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 “居易以俟命 ”,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 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 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这其实 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 ——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 脚印走下去。 下一章 (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 【原文】 哀公 (1)问政。 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2)。 其人存 (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4)。 人道敏 (5)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6)。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7),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天下 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9)。 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 (10)群臣也,子庶民也 (11),来百工也 (12),柔远人也 (13),怀诸侯也 (14)。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 (15);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 (16)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 (18),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 (19),既禀称事 (20),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 (21)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22),举废国 (23),治乱持 (24)危,朝聘 (25)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 (26)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27);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 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28)。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29);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 20章) 【注释】 ( 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姓姬,名蒋, “哀 ”是谥号 ( 2)布:陈列。 方:书写用的木板。 策,书写用的竹简。 ( 3)其人:指文王、武王。 ( 4)息:灭,消失。 ( 5)敏:勉力,用力,致力。 ( 6)蒲卢:即芦苇。 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 7)杀( shai):减少,降 等。 ( 8)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 9)九经:九条准则。 经,准则。 ( 10)体:体察,体恤。 ( 11)子庶民:以庶民为子。 子,动词。 庶民,平民。 ( 12)来:招来。 百工:各种工匠。 ( 13)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 14)怀,安抚。 ( 15)劝:勉力,努力。 ( 16)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 17)盛,多。 任使:足够使用。 ( 18)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 薄敛:赋税轻。 ( 19)省:视票。 试,考核。 ( 20)既( xi):即 “饩 ”,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 禀:给予 粮食。 称:符合。 ( 21)矜:怜悯,同情。 ( 22)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 23)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 24)持:扶持。 ( 25)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 26)豫:同 “预 ”。 ( 27)跲( jia):说话不通畅。 ( 28)这一段与《孟子 离娄上》中一段基本相同。 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断定。 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 ( 29)弗措:不罢休。 弗,不。 措,停止,罢休。 【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 “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 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 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 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 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 不能不知道天理。 ”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 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 “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 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 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 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 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 读解】 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枢纽。 此前各章主要是从方方面面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这一章则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政事与人的修养的密切关系,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五项伦常关系、三种德行、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最后落脚到“真诚 ”的问题上来,并提出了做到真诚的五个具体方面。 本章以后各章,就是围绕 “真诚 ”的问题而展开的了。 回到本章的内容来看,首先谈的是政治问题。 直到 20世纪 80年代明确提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政治型的社会,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儒学具有头等重要的话题。 孔子把政治比作芦苇,取的是它的可塑性。 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执政,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 尧舜禹汤文武执政,于是有仁政;纣王执政,于是有酒 池肉林;始皇执政,于是有焚书坑懦;太宗执政,于是有贞观之治;希特勒执政,于是有法西斯主义。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孔子提出 “为政在人 ”的问题,强调执政者的修养。 这与毛 泽东时代提出培养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我们今天要求选拔 “跨世纪的领导干部 ”,虽然在人的素质内涵上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在对执政者修养的要求问题上却是有相通之处的。 关于天下人共有的五项伦常关系,除了因进入民主时代而再无君臣关系外,其它几项关系都依然是与我们血肉相连而不可分割的,也都是需要我们正确处理而不可忽视的。 至于处理这几项关系的三种德行,智、仁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倒是 “知耻近乎勇 ”一点,值得我们补上两句。 俗话说: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说: “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 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道羞耻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