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摘要:

0万) 15 资源配置指标 5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数 6 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 7 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数 — 8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张) 4 卫生投入 9 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比重( %) — > 30 10 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 %) — ≤30 11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元) 15 ≥40 卫生应急 12 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 %) 100 100 13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 疫情网络直报率( %) 100 100 14 重点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 %) — 60 妇幼卫生 15 儿童系统管理率( %) ≥92 16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85 1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 ≥96 疾病控制 18 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 97 95 19 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 — 70 20 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 %) ≥40 21 总体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的区县比例( %) 100 100 22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 %) — 80 23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率( %) 38 > 60 爱国卫生 24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95 25 农村饮水水质卫生合格率 70 卫生监督 26 城 乡 较大规模集中式供水现场卫生监督覆盖率( %) 100 90 医疗保障 27 城乡居民参保率( %) ≥98 28 城乡居民人均筹资水平(元) ≥230 ≥300 29 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 %) 4575 75左右 五、“ 十三五 ”卫生事业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机构建设,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应急救援基本装备设备以及应急药物储备库,健全卫生应急物资调运机制;突出抓好市、区县两级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培养,建立覆盖全市区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和预防控制系统,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指挥和处置能 力。 完善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建设。 镇卫生院力争全部实现人财物的配置,达到一级院前急救能力要求;中心卫生院配置专用急救车和必须设备,达到局部区域现场急救的能力;各级医疗机构反应时间达到规定要求。 2020年之前,建立健全以市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核心、区县人民医院为骨干、有条件的镇卫生院为一级急救单位的急救网络。 加强采供血能力建设,新建 1- 2 个固定采血点,加强临床用血指导,促进科学合理用血,保证医疗急救用血和血液安全。 进一步完善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疾 病预防控制体系。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实验室检验检测网络系统建设,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到 2017 年实现个案信息化管理。 加强慢病防治机构建设,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 强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慢性病防治职能,建立健全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 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精神卫生机构改造和建设,区县级以上综 合性医院均设置心理精神卫生科,建立健全市、区(县)、镇(社区)三级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规范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功能设置和服务,大力推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市和区(县)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全面开展面向群体的基层妇幼保健工作。 加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和产科、儿科建设,提高妇幼保健项目执行能力。 建立妇幼保健信息化系统,全面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 设,改善卫生监督机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强化人员培训和管理。 争取到 2020年,市、区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全面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提高饮用水卫生检测、监测能力。 加强以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控制为重点的放射卫生监督工作,切实提高放射诊疗许可率和防护水平。 健全卫生监督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卫生监督和医疗服务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执法,完善执法稽查制度,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建立健全重点职业病危害监测哨点网络、中毒控制与医疗救援网络和职业病防治信息体系,逐步扩大职业健康检查覆盖面,开展对尘肺病、职业中毒、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重点职业病的监测,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 进一步规范劳动者职业卫生防护和职业健康检查,提高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服务水平。 健全职业病防治网络,中心城区以外的各区县疾控机构具备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能力和相应资质,全面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充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力量,提高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建立市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机构,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市、区(县)并逐步延伸到镇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加强食品及有关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 制定本市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管理办法,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制度,完善食品安全重大案件响应和查处机制,提高重大案件查处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和职责,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以提升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辐射能力为核心,在市直属 和 XX 医学院系统三级医院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水平的临床重点专科,打造 XX 区域医疗高地。 加强和支持各区县二级医院规划建设,在 XX、 XX 和 XX 区各培育建设 1 家三级医院,在城市东区规划一家综合医院,带动提升局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 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托管、重组、联网运作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强化城市医院对口支持乡镇卫生院工作,建立城市医院支农长效机制。 2.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进一步健全以区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以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比例和服务供给能力。 利用省级财政投资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建设规划项目,全面加强区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巩固区县医院在区域内的医疗中心地位。 结合新农村卫生建设规划,全面推进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到 2020 年,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率达到 98%。 建立长期稳定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城市三级综合、专科医院采取定向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区县级医院提高医疗水 平和服务能力。 3.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体系。 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到 2020年,确保每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每 310 万服务人口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专家进社区”工程,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制订并实施全科医师培养规划,“ 十三五 ”期间,力争实现 800 名全科医师, 800 名社区护士和 500 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三)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医疗保障和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妥善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和职工参保问题;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职工医保;将在校大学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学 生全部纳入医保范围。 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进一步巩固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全市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 98%以上。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动态筹资增长机制,财政补助逐年提高,到 2020 年,对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300 元以上,对城镇职工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 80%以上,城乡居民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 75%左右,封顶线 15 万元以上。 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 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