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xx区质量强区建设“十三五”规划内容摘要:

筑节能示范工程,在光伏等可再 生能源建筑的应用、建筑用能监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引导低碳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形成一批国家、省级、市级优质工程,形成一批节能建筑和改造样板工程,打造一批实力强、质量优、信誉好的工程建设品牌企业。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体系;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大型现代服务企业;推进 30家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新培育 2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 5个 以上市级服务名牌, 2个以上省级服务著名商标, 5个以上市级服务著名商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性、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全区单位 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完成削减 %、 %、 %和 %的目标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年均值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 95%以上,灰霾天气出现频率明显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区域 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初步得到修复;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创立一批生态示范乡镇和示范村,把 XX建设成生态宜居家园。 XX区“ 十三 五”质量强区建设主要规划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目标 指标属性 产品质量 1 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 86 约束性 2 其中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 %) 90 约束性 3 地产食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 96 约束性 4 培育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个) 40 导向性 5 规上企业采标比率( %) 90 导向性 工程质量 1 竣工交付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 %) 100 约束性 2 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比例( %) 50 导向性 服务质量 1 培育市级以上服务名牌 7 导向性 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服务企业(家) 30 导向性 环境质量 1 主要污染物减排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 %)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削减率( %)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 %)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 %) 约束性 2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57 约束性 3 近海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50 约束性 4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5 约束性 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93 约束性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产品质量 围绕“ 十三 五”时期我区制造业、农业发展重点和结构调整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发展为抓手,以标准化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强化质量管理,整体提升产品质量。 ,推进质量建设。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行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为 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努力在汽摩及配件、装备制造、石化、 XX生物、新材料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以技术创新推动标准创新,实现质量创新。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实施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著作权,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 到 2020年,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50家;省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增至 30家,全年授权专利数量达 202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比 例达到 5%以上。 ,推进质量建设。 根据我区制造业发展导向,收集国内外标准,推进标准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标准查询和咨询服务。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龙头企业和规模上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优势龙头企业申请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以及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建立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 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全面应用标准化技术,重点建设 1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强化标准实施的约束和监督,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兽)药、肥料等投入品,严格控制农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提高标准化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 创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三品”生产基地,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 到 2020年,全区标准化覆盖率达到 65%以上,通过认证的“三品”达到 30个以上,基地面积 1万亩以上,“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 50%以上。 ,推进质量建设。 大力打造制造业产品品牌。 在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基础上,依托骨干企业,着力打造汽摩、卫浴、机电、缝制设备等终端产品品牌。 按照中间产品的特点,提升金属资源等再生资源的质量。 着力培育电子信息、 XX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产品品牌。 大力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鼓励和支持机电、汽摩配、金属再生资源、建材等 4个重点块状经济加强技术创 新,促进其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区域名牌、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等区域品牌培育。 鼓励行业协会建立采标联盟,逐步在各块状经济制订并推广实施联盟标准,提高区域产业整体品牌竞争力。 大力培育出口品牌。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走“以质取胜”之路。 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着力创建国际品牌。 在强化自主品牌建设的同时,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贴牌加工、授牌生产,在贴牌生产中积累经验、资本、技术和信誉,为今后自主创牌奠定基础。 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申报“ 三品”认证,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扩大注册商标受理,推进“两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两区”生产的大宗农产品应基本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按照“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技术规程、有质量标准、有品牌和包装、有营销载体”的要求,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 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园、精品园的主要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 鼓励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三品”专销网点,加大 营销力度。 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创建 5个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 ,推进质量建设。 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 完善基层质监站所,形成全程、全方位的质量安全监管格局。 按照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健康安全类重点产品等的质量安全风险高低和监管难度,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突出抓好食品、农资、建材、汽车配件等重点产品,小企业、小作坊等重点对象,农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专项执法活动。 深化区 域质量整治,加大对商业欺诈、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 开展块状经济质量综合治理,重点打击主导产业、优势块状经济涉及的假冒伪劣生产行为,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非法生产行为和恶意假冒行为。 完善质量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建立群众举报、质量申诉、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价格变化等综合信息分析系统。 、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为底线,推进质量建设。 农产品与食品药品质量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的大事。 要通过加强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构筑农产品与食品药品质量监管长效 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与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对农业生产主体的监管,落实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档案制度、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和出口基地备案制度,形成“生产有记录、信息能查询、责任可追溯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本地“菜篮子”和出口产品质量。 推进农资诚信经营,确保投入品质量安全。 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防控,搞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