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翻译(1)内容摘要:

,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 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 短长,月有死生。 【虚实第六】译文: 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 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 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 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 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 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 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 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 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 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 深奥啊,精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 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 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 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 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 (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 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 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 所 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 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 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 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 帮助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 “ 示形 ” ,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 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 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 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 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 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 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 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 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 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军争第七】原文: 孙子 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 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 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 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军争第七】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 “ 军争 ”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 军争 ” 为了有利,但 “ 军争 ” 也有危险。 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 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 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 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 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 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 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 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 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 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 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 率先知道 “ 迂直之 计 ” 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 “ 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 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 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 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 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 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 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 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 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 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 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 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 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 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 困敌人之力。 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 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九变第八】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