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mrui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摘要:

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 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 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到 2020 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 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 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 “三农 ”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 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加强 “双师型 ”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建立健全技 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 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把 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 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 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充分发挥研究生在 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 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 用。 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 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 培养体系。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 “985 工程 ”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 “211工程 ”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 地。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重视老年教育。 倡导全民阅读。 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 型社会。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 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 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 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 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 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 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 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 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