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第14单元古代诗歌阅读20xx高考内容摘要:

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 , 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 , 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 , 还要注意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 准确把握其深层含意;分析诗歌语言 , 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 , 还要分析语言的 表达效果。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 , 对 诗歌语言的鉴赏通常以炼字、诗眼作为命题点。 一、鉴赏诗歌的 “ 炼字 ” 艺术 所谓炼字 , 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 , 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在一首作品中 , 作者着意锤炼的某一个字或几个字 , 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匠心的字。 因此 , 作品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一般说来 , 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 , 也有其他词语。 1. 动词。 题 1: (2020 湖北卷 )(文本《送邹明府游灵武》见第 147 页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 , 请对第三联中的“ 藏 ” 、 “ 透 ” 二字作简要赏析。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 查的是对诗歌 “ 炼字 ”艺术的赏析。 “ 藏 ” 与 “ 透 ” 都是动词,答题时既要注意词语的本义,更要分析其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如 “ 藏 ” 本是躲藏、隐藏的意思,在诗句中是说大雪覆盖了 “ 行径 ” ,包含了雪之大、路难辨、行人少等意思。 “ 透 ” 本义为穿透,诗句中隐含着寒风刺骨、衣着单薄等意思。 答题时注意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再考虑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就全面了。 参考答案: ①“ 藏 ” 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 “ 藏 ” 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 透 ” 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题 2: (2020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 , 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 ① 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 〔阑〕阻隔;阻拦。 ② 〔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简析 “ 隔 ” 字的双重意蕴。 〖 试题解析 〗 这个 “ 隔 ” 是诗人着意锤炼的字。 首先要理解 “ 隔 ” 的意思 , 即隔断、阻隔之意 , 其次要分析隔断、 阻隔了什么。 因为题干中有 “ 双重意蕴 ” 的提示 , 就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从字面上看 ,“ 烟树 ” 隔断的是词人希望看到的江东路 , 这是客观事实;从后面的诗句上看 , 隔断的就是路途遥远、无人传书的情感了。 参考答案: (客观 )视觉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主观 )情感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 形容词。 题 : (2020 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 , 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① [宋 ]辛弃疾 白苎 ② 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 ③ 已准桃花浪 , 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 , 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 , 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 〔白苎 (zh249。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 〔禹门〕即龙门 , 古时以 “ 鱼跃龙门 ” 喻指考试得中。 “ 白苎新袍入嫩凉 ” 句中的 “ 嫩 ” 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 试题解析 〗“ 嫩 ” 是形容词 , 初生柔弱的意思 ,本来是用来形容质地的 , 此处用来形容 “ 凉 ” ,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 给人一种轻微、新鲜、清爽的感觉。 参考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3. 副词。 题: (2020 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注 ] [元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 ,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 “ 空 ” 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试题解析 〗 “ 空 ” 在诗中是副词 , 本意是白白地、徒劳地。 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题干要求 , “ 韵味 ” 应就审美效果而言 , 并非词义理解;其次要将该字放到整首诗中去鉴 赏,瞻前顾后;答题时既要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又要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分析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要注意将 “ 空 ” 字与前面的 “ 倦听 ” 一词结合理解,同时要把握整首诗思乡难归的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 “ 空 ” 字的韵味。 参考答案: “ 空 ” 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 (逐利奔波之人 )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4. 数量词。 题:阅读下面的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 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 (今湖北江陵 )去 , 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 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 试题解析 〗 此题要求鉴赏诗中数量词 “ 一身 ”“ 六千里 ”“ 万死 ”“ 十二年 ” 的作用。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 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 “ 永贞革新 ” 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诗的颔联,正集中表达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之情。 首先从字面上看, “ 一身 ” 写出了诗人只身一人去国离乡被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的困厄处境, “ 六千里 ” 写出了去国离京的路程之远, “ 万死 ” 写出了生存之艰难, “ 十二年 ” 写出了时间之长。 其次联系背景和情感,体会数量词中蕴含的深刻含 义。 诗的颔联,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方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 实际上,在 “ 万死 ”“ 投荒 ”“ 六千里 ”“ 十二年 ” 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 “ 思而得之 ” 罢了。 最后还要体会有没有艺术手法,效果是什么。 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 诗人用 “ 万死 ”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 “ 蛮荒 ”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 参考答案: “ 一身 ” 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 万死 ”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 六千里 ” 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 “ 十二年 ” 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5. 叠音词。 题:阅读下面的宋词 ,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 , 香篝渐觉水沉销 ①。 山无重数周遭碧 , 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 , 马萧萧 ,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 , 摇断吟鞭碧玉梢 ②。 【注】 ① 〔香篝渐觉水沉销〕借熏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 , 来写 行路时间之长 , 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 香篝 , 熏笼。 水沉 , 一种香料 , 即沉香。 ②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 , 比喻马鞭的华贵。 简要分析 “ 人历历 , 马萧萧 , 旌旗又过小红桥 ”三句的表达技巧。 〖 试题解析 〗 此题要求鉴赏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与效果。 一般来说诗歌中叠词的艺术效果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用。 内容上 , “ 历历 ” 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的状态 ,“ 萧萧 ” 描摹马嘶叫的声音 , 生动形象;形式上 , 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 听起来声音悦耳 , 富 于音乐美。 此外,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还可以有渲染气氛、增强情感表达的作用。 参考答案: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 “ 历历 ”“ 萧萧 ” 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 “ 旌旗 ”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 二、鉴赏诗歌的诗眼 古人评诗时常用 “ 诗眼 ” 的说法。 所谓诗眼 ,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 , 如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的 “ 闹 ”。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最关键 的句子,如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诗眼的作用不一而足,主要有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 象性、精确表达诗意等作用。 抓 “ 诗眼 ” 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 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 ,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 日色冷青 松。 薄暮空潭曲 , 安禅制毒龙 [注 ]。 【注】〔安禅〕佛家语 , 指闭目静坐 , 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试题解析 〗 此题要求赏析 “ 诗眼 ”。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 , 描绘了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 , 营造 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对无烦扰的寂静禅境的向往之情。 诗歌第三联既描写幽静的山林景色 , 又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 , 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宁静 ,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冷僻静寂之感。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 “ 咽 ”“ 冷 ”。 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 咽 ”“ 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题 2: (2020 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 , 然后回答问题。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 , 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 “ 恨极在天涯 ” 的 “ 恨 ” 是指什么。 〖试题解析〗这首词,首句直接点出 “ 恨 ” 字,而且用 “ 千万 ” 来形容,表达 “ 恨 ” 之多、之深,下一句紧接着点出 “ 恨极在天涯 ” ,使读者体会到了这个思念丈夫的女子那喷薄而出的满腔怨恨。 这里是直抒胸臆,而下面的 “ 山月 ” 三句,则是借景抒情,借景写 “ 恨 ”。 所以这里的 “ 恨 ” 便是这首词的词眼。 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 , 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 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 念在作品中 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 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 (思想内容 )、艺术手法和语言。 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要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 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题: (2020 天津卷 )(文本《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见第 150页 )“ 鹏北海 , 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 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 试题解析 〗 此题是从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角度命题的。 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 , 考生须对辛弃疾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 辛弃疾后期主要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失地难收的时期 , 形成了豪放又悲慨的诗歌艺术风格。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凭谁问 , 廉颇老矣 , 尚能饭否。 ”词中借典故 , 抒发词人壮心不老、收复失地的壮怀。 掌握了这些 , 再参看注释 , 当不 难作出正确回答。 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诗歌创作视野开阔,气象恢宏。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 解答本题须注意两点:一是准确把握词中意象的特点 (如大鹏、丹凤、北海、太阳等 ),二是准确分析出隐含在 “ 携书剑 ” 这一行为中的内在精神气质。 参考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例: (2020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 , 完成后面 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 蜀 [宋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 , 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 ① 响 , 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 , 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 , 应知已息机 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 【注】 ① 〔杜鹃〕又名子规。 ② 〔息机〕摆脱琐事杂务 , 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