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浙江卷内容摘要:
我要坐 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来到了火车站 , 我买的是第 2车厢的票。 我走近列车一看 , 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 最后 , 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 ,一 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 , 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 , 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 :“□□□□□□(此处删去两句话) 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 , 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 9车厢。 买了第 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 9车厢 , 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 , 第 8车厢后就是第 9车厢 , 谁会想到第 9车厢后还是第 9车厢呢。 列 车开动后 , 后一节第 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 , 莫名其妙 , 于是去找了列车长 :“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 可列车长说 :“ 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 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 3分钟。 买第 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 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 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 1车厢跑去。 列 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 ”乘客们说:“从第 9车厢来的 …… ”“那个车厢早就满了 …… ”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 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 ”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 9 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 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 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 9车厢。 ”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 9 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 9 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 ”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 就更别说半天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 9 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哦铺到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 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 (本文有修改) “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 50 字)。 有什么效果。 9 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 张文 瓘 ,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20xx高考语文浙江卷
相关推荐
见山 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作用是使文章观点更明确,结构更清晰,更具说服力,便于读者迅速地把握主题并推想全段全文内容。 卒章 显志 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强化主旨,使结构完整,水到渠成,收束刚劲有力,起强调作用。 线索 线索,往往是指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脉络。 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件,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u252。 n)楚楚 解( xi226。 )甲归田 5.选出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 ) A.宵衣旰( g224。 n)食 味同嚼( j225。 o)蜡 原形毕露( l249。 ) 鹬( y249。 )蚌相争 B.咄咄( duō)怪事 成绩斐( f254。 i)然 大腹便( pi225。 n)便 顺蔓( m224。 n)摸瓜 C.相( xi224。 ng)机行事 功 亏一篑( ku236。
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 , 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 , 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 , 还要注意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 准确把握其深层含意;分析诗歌语言 , 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 , 还要分析语言的 表达效果。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 , 对 诗歌语言的鉴赏通常以炼字、诗眼作为命题点。 一、鉴赏诗歌的 “ 炼字 ” 艺术 所谓炼字 , 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 ,
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必修 3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如坠五里雾中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 ( 2020安徽卷) 【答案】 C ,没有错别 字的一组是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 ( 2020北京卷) ,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凭心而论 众口铄金 心有灵犀一点通 门可罗雀 原形毕露 置之死地而后生
过于的忧伤,长久地处于被人无视的境地,柳永之词则全用长调,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时代的美,这样的美是极致的。 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的特点归结为“以身世之感打并入艳科”,在那些浮华背后,我见到的是一颗处处不为人知 ,但却依旧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世间之美的高贵灵魂。 人言“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我揣想,若不是生活中如斯的磨砺,如斯的苦痛,怎能最终成就柳词的极致之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