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语文难点、重点——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内容摘要:
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 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0 年高考湖北卷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 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 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 2分。 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 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 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 4 分。 解释 意思 2 分。 把晨光说成夜景扣 1 分。 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 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 分析情景关系 2 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 你认为巧妙在哪里。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 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 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 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 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 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②。 4.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 《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 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 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 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 (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 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 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 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 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 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 100例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 “ 清如玉壶冰 ”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 “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月亮 对月思亲 —— 引发离愁别 绪,思乡之愁。 如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如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 “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由于 “ 柳 ” 、 “ 留 ” 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 “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的诗。 后世就把 “ 灞桥折柳 ” 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 “ 绿杨陌上多别离 ” 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说的是笛声中 《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 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 “ 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 “ 本以高难饱 ” , “ 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 虞世南《蝉》: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 (荒凉一片 ),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 蜀相》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 (春光枉自明媚 ),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 河伯》: “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别赋》: “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 范成大《横塘》: “ 南浦春来 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 “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 柳永《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2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 “ 瑟琴 ”。 《诗 周南 关雎》: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又《小雅 常棣》: “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2)比喻兄弟朋友的 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 2螟蛉 《诗 小雅 小宛》: “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 蜾赢 (一种蜂 )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鸿雁 《汉书 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 “ 鸿燕 ” 、 “ 雁书 ”。20xx年高考语文难点、重点——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相关推荐
3 深井小学 4 下沙小学 D 组 2020 黄埔区中小学生足球赛 11 1 文冲小学 2 夏园小学 3 横沙 F 组 1 中大实验小学 2 庙头小学 3 姬堂小学 2020 黄埔区中小学生足球赛 12 (初中组) 初 中组 联系人:覃剑强 13808828241 高中组联系人:李天平 15920315430 A 组: 1 石化中学 2 双沙中学 3 市 84 中学 4 市 86 中学 B 组:
事物癿因果兰系。 :当,承当、承叐。 当得起某种称号戒荣觋。 :道,道路。 途,道路。 仍道路上吩杢癿,马上就在路上传播给删亰。 指没有根捤癿传闻。 :偿,抮、补。 所得刡癿抮偿丌了所损失癿。 :穿,破、透。 比喻力量虽小,变要坚持丌懈,事情就能成功。 走:走,跑。 形容刡处奔跑。 :壁,围墙。 垣,墙。 形容建筑物倒塌残庘癿现象。 :调,调呾。 顺,适吅、雹要。 指风雨适吅农旪,年景奶。 路转
简述鲜卑民族的崇尚与禁忌。 答: “贵少贱老”“重兵死,耻病终”“宗武”“尚勇”“祖先崇拜”北魏时期,拓跋焘宗道教处,其余十二代皇帝都崇佛的。 奉行“十姓百世不通婚”原则。 简述渤海国的建制。 答: 在官阶制上,渤海国实行品秩。 渤海国实行职事官与散位并存的制度。 渤海政治制度,是以国王为核心的君主集权制。 在这一政治制度下,其行政建置和职官,既有相同于唐一般地方的府、州、县区划和相应的官吏设置
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 —— 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白描
治国家不失 秉. ,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 枹 , 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 宥 . 而 反之, 其. 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 ”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帮高二语文科组改月考试卷。 10 日,我们帮忙改高一语文摸底考试卷。 11 日至 18 日这一个星期,我到高二听课,听了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劳,也深刻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内涵,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成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 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站在教育的最前线,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