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内容摘要:

,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 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 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 苦词未圆熟,刺口剧凌芡。 ”言到平淡处甚难也。 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 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乙《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 何也。 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 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 ”何也。 欠精深故也。 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 ”何也。 欠平淡故也。 有汪孝廉以诗投余。 余不解其佳。 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 ”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①组丽:华丽“《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 创作的《离骚》(1分) 和 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2分)( )(2分)A.通俗精妙 B。 平易深涩 C。 言简意赅 “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 (3分)             ,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 (4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五)(17分)17.(4分)(1)被举荐(或被推荐) (2)免除(或削除).(3)或许 (4)鼓励18.(2分)B 19.(5分)(1)朝廷因为刘虞的威信一向显著,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幽州牧。 (素、明年各1分) (2)张纯被他的门客王政杀死,(王政)把头送到刘虞处。 (被动、省略、诣各1分)20.(2分)朝廷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疏俭率下21.(2分)宽待从者;(1分)赏购首领(1分)22.(2分)边民及少数民族百姓;青、徐流民;豪俊之人。 (共3点,答对任意2点给2分)(六)(12分)23.(1分)屈原24.(2分)拙易(1分) 枯槁(1分).25.(2分)D26.(3分)甲文认为“平淡”是脱尽绚烂华美之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的。 乙文认为“平淡”是易于别人理解的;是需要反复修改的。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27.(4分)甲文:引征,强调达到“平淡”很难(2分) 乙文:例证,突出梅诗达不到“平淡”的原因,增强说服力(2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8分)徐文长传袁宏道 ①余少时见《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 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 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得诗一帙。 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呼石篑①:“何人作者。 今耶。 古耶。 ”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 先生名渭,字文长。 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 ”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 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②文长大试辄不利。 不得志于有司,遂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友人力解,乃得出。 既出,倔强如初。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④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独身未贵耳。 然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注]①石篑,原名陶望龄,明朝著名学者,号石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后适越   ( ) (2)皆首称文长先生 ( )(3)文长大试辄不利 ( )  (4)下狱论死    ( )1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或向人,或作书 副词,有时B.友人力解,乃得出 副词,才C.卒以疑杀其继室 介词,凭借D.不得志于有司 介词,表示原因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1)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2)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 20. 用“/”给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 (2分)显 者 至 门 皆 拒 不 纳 当 道 官 至 求 一 字 不可 得21根据第②段概括徐渭的诗歌特点。 (2分)         22.袁宏道主张写文章“不拘俗套”。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请以第①段为例,说说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及其效果。 (3分)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 (12分) ①《五代史》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仲之能言也。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 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②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罗仲素曰: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③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②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 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顾炎武《日知录》节选)[注]①《五代史》,欧阳修编著。 ②羌,与后文的“先零”、“土蕃”都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23.孟子,名 ,字子舆。 (1分)24.作者为什么说“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从第①段可以看出,管仲、欧阳修和本文作者顾炎武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对各自的侧重点做简要概括。 (5分)管 仲:     欧阳修:     顾炎武:     ②段中作者用 “松柏”、“鸡鸣”喻指 (2分)27.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 请从文中摘录两句能证明这个观点的话。 (2分)(1)     (2)     【参考答案】(五)(18分)17.(1)适:到……去 往 (2)称颂 (3)总是 (4)判处(每小题 1分)18.B(2分)19.(1)两个人跳起来,在灯光下,读到妙处就叫好,叫过之后又接着读,已经睡着的书童仆人都被惊醒起来了。 (重点:定语后置)(2分)(2)当时所谓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徐文长都斥责他们,把他们看作奴仆,以和他们交往为耻辱。 (重点:两个意动“奴”、“耻”,一处省略)(3分)20.显者至门 / 皆拒不纳 / 当道官至 / 求一字不可得(对一处或两处给1分,三处全对给2分)21.取材广泛(2分)22.一般人物传记都开门见山,从传主的名字号、籍贯等写起,本文开篇却写作者自己的经历,引出传主(2分),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1分)。 (六)(12分)23.轲(1分)24.因为不廉洁、违背礼义的根源都是没有羞耻心。 或:人只要知耻,就会保持廉洁,遵礼守义。 (2分)25.管仲,礼、义、廉、耻四者并重;欧阳修,突出了廉、耻的重要;顾炎武,突出了耻的重要。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全对5分)26.在世衰道微中能坚守礼义廉耻的人。 (2分)27.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或: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或: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 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 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