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与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对比评析及20xx年高考备考策略内容摘要:

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如第 19 题给出了 1958 年我国某地虚报农业产量的现象。 题目一改之前我们常用的考查角度,从当时我国人民的切实心态出发,以 材料反映 “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 题目以一种理解的态度来对待 “大跃进 ”这个时代,有助于启发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不易,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2020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 (一)试卷总体延续往年新课标卷风格,创新更多。 全国新课标卷自问世以来,都以 “能力立意,对历史的思维素质要求比较高 ”著称。 年年都有新意,年年都有继承。 如全国新课标 Ⅰ 卷文综历史第 41 题,一直都是创新区, 2020 年以 “冲击 —反应 ”模式入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020 年,以汉唐时期两幅行政地图入题,要求学生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综合考查学生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知识,同时还涉及地理知识,特别体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由于这一题创新性很强,很多学生束手无策,失分严重。 而 2020 年要求学生对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 抗日战争 ’ 内容的目录摘编 ”进行修改,题目新颖却紧扣教材,这样既考查综合能力又考查基础知识。 (二)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新课程理念更 “浓 ”。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要求学生对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能够理解、分析和归纳。 如全国新课标 Ⅰ 卷文综 28 题,就给出 1853 年印度和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情况;材料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也涉及我国传统自然经济特征。 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又如第34 题,给出材料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 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让学生分析苏联在工业化初期这一状况进行分析。 虽然材料取自课外,却将苏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工业化时期的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了。 这些都充分考查了学生提取、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