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黄玉兴内容摘要:
“ 价格革命 ” ,主要是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大量 金银 所 导致。 1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 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答案】 C 【命题意图】通过考查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建筑规划布局所反映的政治文化 来考查考生 再认历史知识 和 分 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 掌握美国政体的特点 ,审题时 一定 要抓住题干中 “联邦政府机构”“国会大厦” 、 “ 总统府 ” 、“联邦最高法院”、“政治文化”等 有效信息的限定,并分析政府机构的 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美国 的政治文化是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而“议会中心”与美国现实不符,可以将 B 排除。 19 世纪 30 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 万册。 这表明当时 【答案】 B 【命题意图】通过考查 19 世纪 30 年代英文版书籍在印度畅销的文化传播现象 来考查考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 准确读取材料信息及其与当时印度社会 背景的内在联系 ,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 “ 19 世纪 30 年代”、“英文版书籍畅销”、“ 万册”等有效信息的限定, 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文在印度的传播与英文书籍的畅销实属正常,材料不能说明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也没有反映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而印度人口众多,仅仅“ 万册”数据不足以说明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可以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 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美、英国旗和“ 1944 年 6 月”的纪念币 “ 1940~ 1944 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第 6 页 共 12 页 森 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答案】 A 【命题意图】通过考查 二战期间 反法西斯主要大国 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的现象 来考查考生 辨析历史现象 的能力。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 正确读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 “二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等有效信息的限定,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分析 , A 是 1944 年 6 月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体现了主要大国军事上的合作,但各大国也 存在维护各自的利益,符合题意的要求; B 涉及到的国家太多太广,不符合“主要大国”这个信息的限定; C 中的《开罗宣言》测重于政治合作,且中国当时 并 不 算严格意义上的“ 主要大国 ”; D 属于经济领域。 2 1964 年到 1982 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答案】 A 【命题意图】通过考查 苏联 20 世纪 60 至 80 年 代对改革进取看法的变化 与 80年代苏联社会困境 之间的内在联系 来考查考生 分析 历史 影响 的能力。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 掌握苏联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时期特征 ,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 “完善”、“取代‘改革’”及时间的分界点“ 1982 前后”等有效信息的限定,结合教材我们知道,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这与苏联对“改革”看法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BCD 选项与题干的说法无关,可以排除。 2 1985 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答案】 C 【命题意图】通过考查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邓小平对和平与战争看法的变化 来考查考生 识记历史 常识的能力。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 掌握时间信息 ,审题时要 抓住题干中 “ 1985 年”这个时间的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985 年时美苏关系没有全面缓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改革开放方针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确定。 第Ⅱ卷 37.( 3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 . . . . . . . )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 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第 7 页 共 12 页 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 所谓 ‘ 民为贵,君为轻 ’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8 分 ) (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 10 分)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 14 分) 【命 题意图】本题旨在通过 对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 、 近代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 对民主思想的认识 和主张 及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 等来考查考生 读取材料信息、联系相关历史知识、分析和概括历史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解答时一定要首先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分析材料,同时还要注意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 第( 1)问一定要限定好 题目中“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等有效信息的限定,围绕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主张阅读材料一,找出材料一中有关以民为本的观点和主张,将这些知识放到教材 当中来理解, 并 结合所学知识, 最后 加以概括回答。 第( 2)问 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王韬与孙中山身份, 并 注意 有效信息 “材料二、三”的限定, 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之一,孙中山则是革命派的代表,维新派主张改良和实行君主产宪制 , 革命派则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 二者的阶级属性一致,都属民族资产阶级,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找。20xx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黄玉兴
相关推荐
【答案 】 B 【解析】 天气状况示意图,考察天气形成的季节。 该 图的判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首先要求考生对于天气符号比较熟悉,其次要求考生要具备 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 根据图像判断,我国东部地区的这条经线在华北地区出现了沙尘,可判断为冬春季节,排除 C、D;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小雪、小雨、大风;可进一步判断为 B。 图 6为地处北纬 50176。 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
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如第 19 题给出了 1958 年我国某地虚报农业产量的现象。 题目一改之前我们常用的考查角度,从当时我国人民的切实心态出发,以 材料反映 “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 题目以一种理解的态度来对待 “大跃进 ”这个时代,有助于启发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不易,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母)。 ( 2)用 2 2 2 4H O H SO和 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 已知: 2Cu s H aq( ) ( )==== 2 2Cu aq H g ( ) ( ) mo lKJH )(2 22 lOH ==== )()(2 22 gOlOH m olKJH 2212H g O( ) ( g)==== )(2 lOH m
穿鞋时,张亦衡发现了 更为 “ 恐怖 ” 的问题。 史蒂文的鞋垫开裂了,却不买新的,每天背的书包也都用了好几年,参赛作品是用废品制造出来的,吃剩下的东西,也都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 闲逛时,看见外面有垃圾,史蒂文都放在书包里,拿到宿舍才扔进分类垃圾箱里。 而在活动中的 “ 市长讲坛 ” 上,许多中国学生都听得直打瞌睡,可史蒂文却一直认真地听完。 到燕莎商城买东西时,张亦衡更觉得不能理解了
;有人贞守操行,有人不葆晚节。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但哪一种活法是不断地开启心中的妙法莲花呢。 答案不言自喻。 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应像莲花徐徐开启,向世界播放美与清香。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应像莲花灼灼绽放,不悔错过的阳光,不惧即到的风霜,尽心尽力地直到最后。 最后即便萼残瓣落,却有莲子如“舍利”一样,光华烨烨,流芳不凋。 这才是无愧的人生。 2生活细笔 我不是个画家,但撷取美的片刻,是我的心愿
学的积累。 让我们不断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为明天的博学作准备吧。 ( 2)事实论据 名人与博 学 东汉王充,自幼好学,因家贫无钱买书。 他每天在洛阳书店里站着读书,年复一年苦学不辍,把《汉书 8226 艺文志》上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生命书、术数、方技等 6 类书,共一万余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几乎全读过,“遂通博百家之言”,成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论衡》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