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三语文名校重点班总复习讲解mdash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内容摘要:
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一、抓首句。 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部发展顺序。 如: 《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 “别致” 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 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 如: 《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 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如: 《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 2.抓中心句。 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 附加成分的句子。 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 中心句。 如: 《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 3.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 4.抓点睛句。 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 《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 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 5.抓警句。 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如: 《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 能力。 ★ 6.抓矛盾句。 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如: 《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 7.抓感情句。 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如: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 ,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 8.抓特殊句。 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 理解句意。 如: 《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 9.抓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如: 《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 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 10.抓尾句。 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 情。 如: 《背影》末段的尾句“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方法指导】 一、要“句不离词”。 要弄懂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能够解释词语,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 二、要“句不离篇”。 所谓句不离篇,一 是指不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有所不同;二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也是不一样的;三是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同样的句子,由于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 三、要借助语法。 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四、要借助修辞。 有的句子 运用了修辞方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一、考试说明与现代文阅读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当年高考语文命 题的要求与做法。 具体说来,《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总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其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九个方面 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义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鉴赏评价 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命题特点 1. 阅读材料贴近教学和考生阅读的实际。 社科类文章 (自然科技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每年覆盖其中的一种 )涉及转基因作物(1998 年 )、人类冬眠 (1999 年 )、 降低光速 (2020年 )、铜奔马正名 (2020 年 )、沙尘暴 (2020 年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温室效应 ((2020 年 )、人体干细胞 (2020 年 )、计算机思维 (2020 年 )等(江苏卷 2020 年《气冰》、2020 年《小春虫》 2020 年《木版年画》),选文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联系紧密; 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题材、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 如 1998年宗璞的《报秋》、 2020 年鲍昌的《长城》、 2020 年莫利的《门》、 2020 年林非的《话说知音》、 2020 年柯灵的《乡土情结》、 2020 年茅盾《大地山河》、 2020 年苏叔阳《春天的梦》江苏卷 2020 年的《杜甫草堂》、 2020 年的《波兹曼的诅咒》、 2020 年的《一幅烟烟雨牛鹭图》等。 文学作品阅读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是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对文学教育需求的体现。 在命题内容方面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突出了语文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即考查在把握文意基础上,对相关语文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加工的能力。 例如, 2020 年到 2020 年的社科类文章均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想象和推断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着眼点在于整体理 解和文学欣赏,并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 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更为突出,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 例如,在 2020 年阅读材料石评梅《痛哭和珍》的考查中,全部 4 道题中,涉及鉴赏评价的题就有 题。 选材方面 :内容广泛,重视经典,重视名家名作,重视传统文化积淀,大力弘扬祖国文化。 从语段到试题,不仅多方面地涉及了祖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对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呼唤。 考查内容方面注重检测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 阅读体验,即所要考查的是对阅读材料的全局把握和整体感受。 注重学生个体阅历在阅读中的作用,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开放性试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三) 2020 年高考阅读材料选材走向 科学类: 2020 年 17 套试卷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平分秋色。 题材范围比较全面,大致包括:环境保护、气候、生物学、化学、海洋学、城市学、民俗学、公众学、美学、社会学等。 今年备考之时可重点关注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 如:资源环境(包括环境规划)、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生物学中的“膜生 物”、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社会调控体系、再生资源研究、公共安全等。 另外,江苏本土的人文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习俗等方面的文章也值得关注。 文学类 : 散文因其深厚丰富的内容情感,凝练优美的语言文字,灵活多变的手法技巧 ,在 2020 年高考中应该依然是最受青睐的文体,尤其要留意议论性散文;小说因其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优势,被选中的机会也比较高。 备考中,我们要特别留意那些体现人格操守,反映生命追求,激发审美思考,守护心灵月亮的内倾性文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尽管客观性试题只能反映考生的思维结果, 不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过程。 答案唯一,排斥并存,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但今年的试卷却将考了两年的 3道题增加为 4道题,提高了客观题的分值。 这类题型的设题特点,值得研究。 以近年全国高考科学类阅读题为例,其题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一、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 2020 年江苏卷第 7 题“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二、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如 2020 年北京卷第 16 题“对‘这种蛋白质在肮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三、对文意的理解与 把握。 如 2020 年江苏卷第 7 题“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四、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推断未知内容。 如 2020 年江苏卷第 10 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由是观之,近年来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出题方式较为稳定,题型种类不多。 出题角度单一。 然而,在题肢的设置中,我们却看到了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干扰项。 解答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题,我们往往从排除干扰项入手。 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 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 解说: 改变范围:是指选项在程度上、范围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 如: 2020 年全国 I 卷第 7 题 A 项“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原文是“囊胚中”而非“囊胚外表’,有意改变了范围。 这种设置中,出现最多的是以偏概全。 这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个别”、“部分”“全部”等词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 A 的概念说成是 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如: 2020 年江苏卷第 5 题 C 项,把“理想主义的图画”说成是木版年画的“思想内容”,而在原文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在这里,显然是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颠倒是非: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如 2020 年江苏高考试卷第 9 题 C 项:“如 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是不符合文意的。 原文中说“‘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意思是“气冰”可能受到自然的破坏,该题 C 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显然是是非颠倒。 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如 2020 年第 20 题 C 项“紫外线的波长短,所。20xx年高三语文名校重点班总复习讲解mdash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