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电大中原文化概论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考试小抄内容摘要:

——发展阶段 ——繁荣阶段 ——衰落阶段 第四节 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 ( 1)词汇内容扩大 ( 2)语法产生变化 ( 3)文学得到发展 ( 1)宏伟建筑的模板 ( 2)雕刻艺术的范例 ( 3)中原音乐的新声 第八章 墨、兵等诸家对中原文化的濡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掌握墨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的思想对中原文化的影 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墨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墨子》一书。 ( 1)墨家的政治思想。 ( 2)墨家的经济思想。 ( 3)墨家的宗教思想。 ( 4)墨家的军事思想。 ( 1)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 2)对经济思想的影响。 ( 3)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 4)墨侠精神的影响。 ( 5)对科技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兵家文化的产生与影响。 ( 1)秦汉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2)南北朝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3)隋唐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4)宋元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5)中华民国时期兵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阴阳家、农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1)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 2)阴阳家对中原地理文化、科技文化的影响 ( 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 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 第九章 中原科技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科技发明与成果,掌握古代中原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原因,重点掌握中原科技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人物。 第一节 概述 古代中原科技的概况。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中原的产生与发展 ( 1)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与河流关系密切。 ( 2)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河流关系密切。 ( 3)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原科技文化。 ( 4)古 代农业的发达带动了中原科学技术的繁荣。 ( 1)治水活动促进了中原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2)治水活动催生了现代中原科学技术的新辉煌。 第三节 中原科技的辉煌成就与中原科技代表人物 ( 1)天文学。 甲骨文中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张衡,地动仪;张遂,世界上第一次测出了子午线长度;浑天铜仪。 ( 2)气象学。 甲骨文中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 ( 3)物理学。 燧人氏,钻木取火;《管子 •地数》,磁石记载;庄子,极限概念、物质无限可分理论;《墨经》,有力、平衡、杠杆、简单机械、小孔成象、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研究,提出朴素的时间( “久 ”,即宙)和空间( “宇 ”)的概念;《庄子•徐无鬼》,声音共振记载;《韩非子 •有度》,有关 “司南 ”的记载。 ( 4)化学。 唐三彩及特点;宋代,官瓷、钧瓷、汝瓷及特点。 ( 5)数学。 商代甲骨文中十进制记数;春秋战国时期,分数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墨经》,点、线、面、方、 圆等几何概念;《九章算术》。 ( 6)医药学。 《庄子 •刻意》,体育医疗;华佗,麻沸散, “五禽戏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辨证(症)施治 ”; 刘禹锡,《传信方》。 ( 7)地学。 谢庄,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玄奘,《大唐西域记》。 ( 8)冶金。 商代,安阳、郑州等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司母戊方鼎;青铜器焊接、合金技术;巩义铁生沟和南阳、林州等地的冶铁遗址;温县,烘范窑;三国魏人锺会,《荛论》中载有黄铜 ——铜锌合金。 ( 9)机械。 春秋以前,铜犁,春秋末期,铁制小农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辉 县固围村战国魏墓,全套铁农具。 春秋时,杠杆提水的工具 ——桥(即桔槔);安阳殷墓,整套马用挽具;辉县战国遗址,战车;唐代侯白《启颜录》,立井式水车;刘禹锡《机汲记》,高筒转车。 历算家张苍;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建筑学家李诫;科学家、艺术家朱载堉;当代毕昇王永民。 第四节 四大发明与中原沃土 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诞生于中原这块沃土。 古代中原先人对书写材料的探索: “蔡侯纸 ”的发明。 东汉, “雕版印刷术 ”; 北宋,毕 昇的活字印刷术。 唐代孙思邈记载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 战国以前,司南已被运用在车辆上;指南车最早发明于洛阳;曹魏马钧,精巧的指南车。 北宋,指南针。 第十章 中原民俗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民俗的类型、特色和主要内容,重点掌握中原民俗的文化特质。 第一节 概 述 什么是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的地理分区;中原民俗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中原民俗的类型及特色。 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 ( 1)世俗性及其表现。 ( 2)渗透性及其表现。 ( 3)鲜活性及其表现。 第三节 中原民俗的内容及文化特质 ( 1)中原民间礼俗。 ① 生活礼:相见礼;家庭礼;宾客礼;贺吊礼。 ② 生育礼:怀孕;取名。 ③ 婚嫁礼:婚前礼;婚日礼;婚后礼。 ④ 丧葬礼:葬前礼;葬日礼;葬后礼。 ( 2)中原民间节日。 ① 春季节令:立春;春节;火神节;元宵节;填仓日;二月二;春社;清明节;谷雨节。 ② 夏季节令:浴佛节;端五节;雨节;六月节。 ③ 秋季节令:七夕节;鬼节;天医节;中秋节;重阳节。 ④ 冬季节令: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日;除夕。 ( 3)中原民间节会。 ① 中原民间庙会:淮阳庙会;中岳庙会;浚县庙会;其他地方庙会。 ② 中原民间书会:马街书会。 ③ 中原民间花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 信阳茶叶节、南阳玉雕节。 ( 4)中原民间艺术。 ① 中原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间艺术。 ② 中原民间工艺:洛阳唐三彩:朱仙镇版画:开封 “汴绣 ”;禹州钧瓷;南阳玉雕;灵宝刺绣;三门峡棚口;汤阴剪纸;濮阳麦杆画;长垣花戏台;登封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 ③ 中原民间游艺:苏家作龙凤灯舞;平顶山民间舞蹈;新乡民间舞蹈;其他民间游艺。 ④ 中原民间话语。 什么是民间话语,民间话语的两种类型。 中原民间话语的特点。 ( 1)中原民俗的 “根文化 ”特质。 ( 2)中原民俗文化的规范化特质。 (3)中原民俗文化的诗意追求特质。 第十一章 中原风物名胜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著名的风物名胜,掌握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和特点,重点掌握中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 第一节 概 述 中原地下文物的显著特点。 中原文物的主要价值。 中原文物资源的 “五个第一 ”。 中原的史前遗址。 中原的帝王都城。 中原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原的帝王陵寝与名人墓葬。 中原的名城、名镇、名村。 中原的著 名建筑。 中原的风景名胜区。 中原的名水。 第二节 中原风物名胜的类型及特征 ( 1)古都风貌。 洛阳;郑州;开封;安阳。 ( 2)历史遗迹。 龙门石窟;少林寺;大相国寺; 殷墟;其他古迹。 ( 3)风景名胜。 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 鸡公山风景名胜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王屋山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尧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嵖岈山风景名胜区;林虑山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其他风景名胜区。 ( 1)悠久的历史性 ( 2)鲜明的地域性 第三节 中 原风物名胜的文化审美意象 什么是意象。 中原主要的符号式意象。 :河图与洛书。 什么是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的文化内涵。 :奋飞之龙。 “中华第一龙 ”。 龙的文化内涵。 :白马寺与卢舍那大佛。 “中国第一古刹 ”。 卢舍那大佛的文化内涵。 :嵩山。 中原嵩山文化的特征。 :诸葛亮与包拯。 诸葛亮和包拯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关羽与岳飞。 关羽和岳飞的人文精神。 第十二章 中原饮食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和 特点,重点掌握中原饮食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原饮食文化的主要品牌。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中原饮食文化及其特征 ( 1)面食为主,稀稠搭配。 ( 2)粗粮细做,花样翻新。 ( 3)制汤讲究,味道清醇。 ( 4)五味调和,质味适中。 第三节 中原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品牌 、古今闻名的洛阳水席 、长盛 不衰的开封夜市 “马豫兴桶子鸡 ” “道口烧鸡 ” “鲤鱼焙面 ” “开封第一楼 ”小笼包子 “套四宝 ” “葛记焖饼 ” “郑州烩面 ” “蔡记蒸饺、馄饨 ” “少林八宝酥 ” “锦泰燎花 ” “顾家馍 ” “贾寨豆腐干 ” “永城枣干 ” “博望锅盔 ” 华风味名吃 “逍遥镇胡辣汤 ” “信阳毛尖 ” 第十三章 中原文化的教育传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原教育与传承、弘扬中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原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掌握中原私塾教育和书院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中原书院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第一节 概 述 ( 1)官学。 什么是官学。 中原官学的两个阶段。 汉代官学的两种形式。 ( 2)私学。 什么是私学。 中原私学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五个时期。 ( 3)书院。 什么是书院。 书院与官学、私学的不同。 第二节 私塾教育 ( 1)私塾的产生和发展 (2)私塾的种类。 义塾、村塾、族塾、家塾、散馆。 ( 3)私塾的教学和教材 ( 4)私塾的教育目的 ( 1)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塾教育。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 ( 2)两汉时期中原的私塾教育发展。 “书馆 ”的教学内容。 “经馆 ”的教学内容。 ( 3)魏晋南北朝中原的私塾教育。 这一时期私学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 ( 4)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 这一时期私学增加的学习内容。 ( 5)宋代中原的私学教育。 这一时期蒙学的 主要教材。 ( 6)元代中原的私学教育。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 7)明清时期中原的私学教育。 “三百千千 ”。 ( 1)学生来源广泛,实行有教无类。 ( 2)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 3)坚持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 4)因势利导,重视儿童的兴趣。 ( 5)私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第三节 书院教育 ( 1)中原书院的萌芽阶段。 洛阳丽正书院、洛阳龙门书院、登封太乙书院。 ( 2)中原书院的兴盛时期。 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百泉书院、龙门书院、 花洲书院、伊皋书院、欧阳书院。 ( 3)元代中原书院。 陈留(今开封县陈留镇)的志伊书院、登封的颍谷书院、开州(今濮阳)的崇义书院、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书院、永城的浍滨书院。 ( 4)明代中原书院。 开封的大梁书院,辉县的百泉书院。 ( 5)清代书院。 孙奇逢,耿介。 ( 1)中原书院的教学目的 ( 2)中原书院的教学内容 ( 3)中原书院教育的特点 ① “兼容并蓄 ”, “门户开放 ” ② 注重自学 ③ 质疑问难 ④ 因材施教 ⑤ 纪念先贤,传承学派 ⑥ 刻印书籍,鼓励学术 ⑦ 尊师爱生 ( 4)书院的 管理 ( 5)书院的德育教育 ① 确立德育教育目标 ②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③ 教师以身作则 ④ 知行一致 ( 1)中原书院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2)中原书院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 ( 3)中原书院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十四章 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原崛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形成新的文化自觉的关系,熟悉中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一节 概 述 ( 1)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全方位、全局性的发展繁荣。 ( 2)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以发展为手段,以繁荣为目标的发展与繁荣 ( 1)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 2)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 ( 3)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中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第二节 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中原崛起的高度契合 ( 1) 中原崛起的提出 ( 2)中原崛起的含义 ( 1)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为中原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