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一年级写字校本教材内容摘要:

横画和 “ 田 ” 字正对,居于凶字底正中。 “ 出 ” ,字形呈三角,上小下大,垂露竖居于正中,左右对称平分。 “ 因 ” ,全包围结构, “ 大 ” 字包紧,使框内空间基本布白均匀。 “ 国 ” ,全包围结构, “ 玉 ” 字包紧,使框内空间基本布白均匀。 “ 圈 ” ,全包围结构, “ 卷 ” 字包紧,使框内空间基本布白均匀。 11 足字旁、走字底 写写偏旁。 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足字旁和走字底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足字旁: “ 口 ” 写小,上宽下窄,对准 “ 口 ” 字中部作一垂露竖,竖画中部起笔写一短横,左部作一撇,最后写捺,左右基本齐平。 走字底:这个偏旁分七笔写成。 先作一 “ 土 ” 字,两横右部基 本齐平,缩短。 对准中竖再作一稍长竖画,在中间起笔写一短横,又与上部齐平。 左边作短撇,短撇中间起笔写长捺,捺为主笔,撇收捺放。 描描写写 例字指导。 “ 趴 ” ,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右部撇收捺放。 “ 赴 ” ,走字底捺舒展,上部竖、点收紧,靠近左部。 “ 距 ” ,左右基本相等,右边竖折之横稍长。 “ 踩 ” ,左窄右宽,右部 “ 采 ” 字的撇收笔可稍伸向左部挑笔下方,捺较舒展。 “ 跑 ” ,左窄右宽,右部稍高大, “ 包 ” 字上部包紧,下部竖弯钩向右伸展。 “ 赶 ” ,走字底捺舒展, “ 干 ” 包紧。 “ 起 ” ,走字底捺舒展, “ 己 ” 包紧。 “ 超 ” ,走字底捺舒展, “ 召 ” 包紧,对正,不歪斜。 三年级写字教材 1. 横折弯钩 竖折 横折弯钩 下笔写横,顿笔折向下写竖,尔后圆转向右写横,到起钩处略顿笔向上钩出。 注意弯处要圆转,下面的横要平,钩要小,要出尖。 如图: 竖折 下笔写竖 (有长、短之分 ),顿笔后向右写横,收笔较重。 注意竖要直,横要平,一笔写成。 如 图: 横折提 竖折折钩 下笔写短竖,顿笔折向右写横,再顿笔折向左下写竖钩。 注意竖钩既不能太直,也不能太斜,钩要小,要出尖。 如图: 横折提 下笔写短横,顿笔折向下写竖,再顿笔向右上写斜提。 注意提要短一些斜一些,要出尖。 如图: 13 横折折撇 横撇弯钩 横折折折钩 横折折撇 下笔写短横,略顿笔折向左下写短撇,不出尖,不要太长,再折向右写 — 小短横,最后折向下撇出,要出尖。 如图: 横撇弯钩 下笔写短横,转折处略顿笔后写短撇,接着笔尖不离纸写小弯钩,钩的方向往左上。 如图: 横折折折钩 下笔写短横,右边稍高些,略顿笔折向左下写短撇,不出尖,不要太长,再折向右写短横,再折向左下写弯钓。 注意最后的弯钩要稍有弧度 如图: 14 横折弯 竖折撇 横折弯 下笔写短横,略顿笔折向下写短竖,再圆转向右写短横,收笔较重。 如图: 竖折撇 下笔写斜竖,略顿笔折向有写短横,再顿笔向左下撇出,要出尖。 如图: 从上面介绍的 28 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可以看出,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一般 是,横、竖、撇的起笔较重,点、撩的起笔较轻;转折处要略顿笔,稍重、稍慢;提和钩,开始要略顿笔、稍重,尔后逐渐转为轻快,收笔出尖;撇、撩雌出尖。 所有笔画都是一笔写成,不能重描。 这些笔画在组成汉字时,有的形状会略有变化,因此,在书写时,要注意多观察,把笔画形状写准确。 “三 ”: ⑴ 、三横均要水平,且每两横间的距离(约为中横的一半)相等。 ⑵ 、三横长短不同,中横最短,首横次之,末横最长托住整体。 “目 ” ⑴ 、竖要垂直,横要水平,使横与竖的夹角成直角,确保字形方正,且四横笔间距相等。 “山 ”: ⑴ 、三竖笔垂直平行,竖笔间距离相等。 间距与上下左右的留白相当。 ; ⑵ 、第二笔 “竖折 ”成直角 “曲 ”: ( 1)注意横平竖直,确保字写方正。 ( 2)各部位分割要均匀。 撇捺对称 撇捺对称现象。 “主 ”: ⑴ 、点中心与竖直对,且竖把三横均分 2 小段; ⑵ 、首点居正、横笔等距。 “市 ”: ⑴ 、点居正与 “巾 ”的竖直对,且位于整个字的中轴; ⑵ 、第四笔中的 “折 ”垂直与横成直角,三竖笔平行等距。 撇捺对称:一字中左有撇右有捺者,其捺笔高低、长短当依撇笔而定,使两者顾盼呼应、平稳对称,保持重心稳定。 撇、捺弧度较小,收笔处为方头,即撇不出尖,捺无捺脚。 “八 ”: ⑴ 、撇、捺的起笔与收笔位置基本在同一高度; ⑵ 、撇、捺较平直,且粗细一致,撇不出尖,捺无捺脚。 “永 ”: ⑴ 、右边短撇与捺笔的交点和左边横撇的折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⑵ 、撇、捺与竖形成的夹 角大小一致,收笔位与同一水平线且略高于横折钩。 ⑶ 、注意首点居正。 小知识: “同类笔画平行等距 ”; “空白类同 ”。 :中直对正 “六 ”: ⑴ 、首点较长,有棱角,点中心居于字的中轴把横均分两段; ⑵ 、下面两点要对称,收笔分别与横的起、收笔成一垂直线。 “言 ”: ⑴ 、点中心居于字的中轴把横均分两段, ⑵ 、五横笔平行等距。 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部分均有中竖者,两竖应垂直对正,呈一直线。 “常 ”: ⑴ 、上、下竖对正成一直线, ⑵ 、注意上紧下松,以 “巾 ”承托上部; ⑶ 、四横笔平行等距。 “尘 ”: ⑴ 、上部分 “小 ”的竖与下部分 “土 ”的竖正对成一直线; ⑵ 、 “小 ”的左右两点稍长且对称,两点收笔在 “土 ”的两横之间 “森 ”: ⑴ 、各部件成上合下分的 “品 ”字形排列,注意字的重心平稳,合的部分要居中,分的部分要收紧; ⑵ 、第二个 “木 ”的捺变 “丶 ”,并注意与第三个 “木 ”的撇相避让,使整个字紧凑; ⑶ 、各相应笔画间要相互平行,空白类同。 “湖 ”: ⑴ 、部件与笔画较多,呈左中右顺序排列。 各部分需写得稍窄长使字形紧凑,且上下、左右空白相当。 ⑵ 、 “氵 ”笔势指向中宫,上两点平行,稍短; 第三点稍长,并与前两点顾盼呼应; “古 ”笔画收缩,横穿插在两点之间。 ( 3)、整个字注意平行等距、空白类同。 (一) (二) 四年级写字教材 第一课 汉字的演变( 1)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版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 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得演变,从产生到现在,我国的汉字从它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 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主要体现在七种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它们统称为“汉书七体”。 一、 甲骨文 汉字的 最初摸样 ——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汉字资料。 二、 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产生于西周,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三、 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历史上,战国时期(前 475前 221)的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 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 1) 大篆 大篆也称为籀文。 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2)汉字的统一 —— 小篆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四、 隶书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 —— 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陈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的一种新字体。 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第二课 汉字的演变( 2) 草书、楷书和行书 一、 汉字字体的楷模 —— 楷书 楷书始于东汉末年,是一种新的字体。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 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楷书发展到唐代,书体日渐成熟,书家辈出,有唐代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宋元明清也都有各自立门户的楷书大家。 这些书家中,以“体”名世的有“颜体”、“柳体”、“欧体”、“赵体”等。 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二、 快速书写的字体 —— 草书与行书 古代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 —— 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 1)章草是早期的草书。 章草始于汉代。 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痕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 2) 今 草亦称小草,由东汉张芝所创。 张芝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 3) 狂草是唐代张旭所创。 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产于东汉。 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 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时开始流行。 第三课 竖弯、竖右弯和横钩 一、 笔画分析 竖弯:起笔同竖,行笔稍轻。 中段弯折处更轻、形要圆;后段成横势,收笔回锋,宜圆收。 竖 右弯钩:写法如竖弯,钩部顺势向右偏上轻按,然后回锋竖直向上出钩。 横钩:横部同横法,但右段可稍轻。 钩处斜向右下重按回锋转向左,斜向左下钩出。 钩部与竖钩写法相似。 二、 练习字帖 竖弯:比 泥 竖右弯钩:元 先 横钩:家 宫 第四课 角折和横折斜钩 一、 笔画分析 角折:起笔形同圆点,顺锋向下重按后,圆转向右带长挑。 收笔形同点撇,重按后,转向左下撇。 横折斜钩:竖画短,向左斜。 横画细劲,竖画粗壮,折部多圆转。 竖画可直、可弯。 二、 练习字帖 角折:柔 丞 横折斜钩:力 母 第五课 横撇 和横折斜弯钩 一、笔画分析 横撇:横部同横法不收笔;折部同撇的起笔,宜方宜轻。 撇部微弯,要轻。 顺笔行至末端,顺势向下用力出锋收笔。 横折斜弯钩:起笔同横,至折处稍驻,笔向右上微昂顿笔,弯处向右斜下运行,至 钩处缩笔回锋向左稍驻蓄势,提笔向上轻快挑出。 三、 练习字帖 横撇:名 多 横折斜弯钩:航 佩 第六课 横折右弯钩、撇折和横折折钩 一、 笔画分析 横折右弯钩:横折宜重,横部上斜。 折部方而外突。 弯部宜轻,后段加重,出钩向上。 撇折:撇部与短撇写法相同。 折部为横画起笔,但形方外突,形要大,收笔要轻。 要注意 上下笔画书写连贯。 横折折钩:上段为横折,折方突出,书写做撇,较短。 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