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江苏专版内容摘要:

1)“„„ 也 ” ,表判断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2)省略介词 “ 于 ” ,因坐 (于 )法华西亭 我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 (3)定语后置,语序应为 “ 以为凡是州有 异态之山水者 ”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的地方。 素材巧链接 链接篇目:《赤壁赋》 【素材点金】 1.作好人生的减法。 苏轼胸怀壮志,心系天下。 但一直不被君王重用,人生坎坷,屡遭贬谪。 苦闷的诗人又遭 “ 乌台诗案 ” 再次被贬。 但苏轼心态淡定,作好人生的减法,减去心灵上的负担,减去欲望,终成千古名家。 2.心胸坦荡。 苏轼并未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意志消沉、委靡不振。 在贬谪之地,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疾苦、心系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磊 落坦荡的胸怀和气度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素材运用】 示例 1: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作好人生的减法。 适当的减去一些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我们才能有所建树。 东坡居士屡遭贬谪,曾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消沉郁闷。 但当他来到赤壁之上,望过滔滔江水,他释然了。 他减去了对功名的奢望,吟出了《赤壁赋》这千古名篇。 正因为他减去了心灵的负担,才成就了他豪放的词风,成为了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试想,他若放不下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他若减不去奢侈的欲望与心灵 的负担,他又怎会一心用于诗文创作,为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文学瑰宝,他又怎么会被后人誉为 “ 唐宋散文八大家 ” 之一呢。 减去心灵上的种种负担,廓清人生的道路,释然面对一切,就能让我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走得从容淡定,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示例 2: 内心坦荡,享受独有人生之乐。 李白因为内心坦荡,不为权贵摧眉折腰,骑白鹿寻访名山大川,终成无羁无绊之乐;苏轼内心坚守坦荡,不近合得势者,虽一次次遇贬谪,却得游赤壁之闲,与客对饮之乐。 苏轼内心坦荡,在赤壁下,参悟人生,终成超然物外之乐。 李白、苏轼如果不是内心坦荡,他们怎能将贫穷 、挫折、不如意变成生活的装饰物,把生活点缀得更闪耀,享受人生之乐。 怎能在人生的 “ 艰险蜀道 ” 与 “ 南蛮荒地 ” 中,欣赏飞湍瀑流与掬得一缕清风之乐。 李白、苏轼正是因为内心坦荡,他们才能在文学的天空中享受自己的人生之乐。 (2020 年江西卷优秀作文《坦荡,成就人生之乐》 ) 链接篇目:《始得西山宴游记》 【素材运用】 示例: 公元 805 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12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难。 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夜夜, 夜夜日日。 正值盛年的他,却早已须发斑白、形容枯槁、步履蹒跚,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到永州的那天傍晚,他发现庭院一隅有株矮矮的菊,不禁自嘲地苦笑:自己就是这株墙角的菊 —— 向前看,只一堵寂寞的高墙;向上看,唯一角狭小的天空。 没有群芳环绕,没有百花争妍。 偶尔,抬头,有飞鸟淡淡的翅影;低头,有蚂蚁匆匆的足迹。 是谁把她丢弃在这里。 为什么命运对她如此不公。 她大概快要枯萎了,他想。 然而,西风飒飒的一个清晨,她忽然开放 —— 如雪般洁白的花瓣优雅地舒展,在寂寞的墙角吐着静静的幽香。 那一天,怒放的白菊前,有一个身影,久 久伫立;有一道目光,渐渐释然 „„ 他回到书房,关上了那扇朝北的窗,却打开了心头一片豁然的天地。 然后,他拿起了笔。 十年,他枯瘦的手指间流泻出华夏文学不朽的骄傲。 面对人生的失意,包容,让他安然。 公元 815 年,他被召回京,旋即再贬柳州。 这一次,离开都城的路上,他目光淡定,遥望天际,却没有再回望长安。 在更为偏远荒僻的柳州,他走出了书房,凭借一颗正直文人的良心,开了荒、打了井、种了树、办了学、释放了奴仆,营造出南国荒原中一道绮丽的风景。 面对命运的坎坷,包容,让他淡然。 (2020 年北京卷满分作文《包容》 ) 六国论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 厌. ( ) (2)当 .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 . 百倍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承上文转折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 祖父. .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3)至于 . . 颠覆,理固宜然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4)后秦击 赵者 再. 今义:表示又一次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智力. . 孤危 今义:智慧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6)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 .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能吸引力,能感染人 13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亡 诸侯之所 亡. ( ) 燕虽小国而后 亡. ( ) (2)惜 子孙视之不甚 惜. ( ) 惜. 其用武而不终也 ( ) (3)犹 犹. 抱薪救火 ( ) 良将 犹. 在 ( ) (4)终 终. 继五国迁灭 ( ) 惜其用武而不 终. 也 ( ) (5)始 始. 有远略 ( ) 始. 速祸焉 ( ) (6)为 以荆卿 为. 计 ( ) 邯郸 为. 郡 ( ) 而 为 . 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 为. 国者无使为 ( ) (7)灭 六国破 灭. ( ) 薪不尽,火不 灭. ( ) (8)向 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 ( ) 并力西 向. ( ) (9)兵 而秦 兵. 又至矣 ( ) 斯用 兵. 之效也 (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日 . 削 月. 割 ( ) (2)以地 事. 秦 ( ) (3)义 . 不赂秦 ( ) (4)以事秦之心 礼. 天下之奇才 ( ) (5)不能独 完. ( ) (6)李牧连 却. 之 ( ) 14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举以予人。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尝五战于秦。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 „„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弊在赂秦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洎牧以谗诛。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一、 (1)“ 厌 ” 同 “ 餍 ” ; (2)“ 当 ” 同 “ 倘 ”。 二、 (1)它的实际数量; (2)祖辈与父辈; (3)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 “ 以致 ” 、 “ 以至于 ” ; (4)两次; (5)智谋、国力; (6)旧事,成例。 三、 (1)丢掉 /灭亡; (2)珍惜 /惋惜; (3)如同 /仍然; (4)终于 /到终结; (5)起初 /才; (6)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7)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8)以前,方位词 /朝着,动词; (9)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四、 (1)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名词作动词,侍奉; (3)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4)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退却;击退。 五、 (1)省略宾语 “ 之 ” 拿它 (土地 )来送给别人。 (2)于秦五战,介宾短语后置 赵国曾经多次对秦国作战。 (3)大天下,定语后置 假如我们倚仗着这样大的国家 „„ (4)省略主语 “ 其 ” (六国 )的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5)动词 “ 诛 ” 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阿房宫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 . . 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2)一宫之间,而 气候. . 不齐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3)燕、赵之 收藏. . ,韩、魏之经营 今义:收集并保藏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15 (4)可怜 . . 焦土 今义:怜悯 古义: 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一 六王毕,四海 一. ( ) 楚人 一. 炬,可怜焦土 ( ) (2)爱 秦 爱 . 纷奢,人亦念其家 ( ) 使秦复 爱. 六国之人 ( ) 不 爱 .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 晋陶渊明独 爱. 菊 ( ) (3)取 奈何 取. 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青, 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 ( ) 今入关,财物无所 取. ( ) 留 取 . 丹心照汗青 ( ) (4)族 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士大夫之 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族. 矣 ( ) (5)焉 盘盘 焉. ,囷囷焉 ( ) 或师 焉. ,或不焉 ( ) 且 焉 . 置土石 ( ) 未知生, 焉. 知死 ( ) 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 ) (6)而 骊山北构 而. 西折 ( ) 不敢言 而. 敢怒 ( ) 谁得 而. 族灭也 ( ) 授之书 而. 习其句读者 ( ) 学 而 . 时习之,不亦说乎 ( )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六王 毕. ( ) (2)四海 一. ( ) (3)骊山北 . . . 构而 西. 折 ( ) (4)辇 . 来于秦 ( ) 16 (5)廊 腰. 缦回,檐 牙. 高啄 ( ) (6)鼎 . 铛 玉. 石, 金. 块 珠. 砾 ( ) (7)未 云. 何 龙.。 不霁何 虹.。 ( ) (8)朝 歌. 夜弦 ( ) (9)族 . 秦者,秦也 ( ) (10)后人哀之而不 鉴. 之 ( )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戍卒叫,函谷举。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谁得而族灭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一、 (1)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天气; (3)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4)可惜。 二、 (1)统一 /数词; (2)喜爱 /爱护 /吝惜 /喜欢; (3)夺取 /提取 /拿 /着,助词; (4)灭族 /类 /家族; (5)„„ 的样子 /表示停顿,助词 /相当于 “ 于何 ” ,译为 “ 哪里 ” /怎么 /兼词,之于; (6)顺接 /却,表转折 /表承接,可不译 /表顺承, 可不译 /表递进,并且。 三、 (1)形容词用作动词,灭亡; (2)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3)名词用作状语,从骊山;向北;向西; (4)名词作状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