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语文第04期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2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内容摘要:

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 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议论”“值”“辞”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苏州府推官)治理苏州,官员考察时以政绩第一上报朝廷,被召入西台(官署名)。 这时候皇上有些厌恶大臣频繁地议论朝 政,朝廷动不动就以“卖直沽名”压制正当的言论。 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来,大臣们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因此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而且都说是‘卖直沽名’。 这些正直敢言的官员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却能得到升迁;爱惜名节的官员遭罢免,而坏名声的官员却能得到重用。 ”因直言抗疏(遭罢官)归里。 大凡袁可立经手处理事情,都有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领和精髓。 袁可立为苏州府推官时,浙江湖州罢官在家的前礼部尚书董份,因为广敛资财被乱民围攻, 11 闹得非常厉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 袁可立到 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正当倭寇出没战备吃紧的时候,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自命保家护国,他们的仇家向官府诬告他们图谋叛乱。 两台官员马上对他们侦查勘问。 唯独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 后来经过审查果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才停止。 大家一致认为袁可立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报说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要谋反,众位负责监察之责的官员听到这消息都很害怕。 袁可立问沈 有容大将:“李性忠本来是你任用的人,这人怎么样啊。 ”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 袁可立说:“我本来也知道他没什么问题,只是暂且让他解除兵权休息 一下吧。 ”由此又一次看到袁可立处事的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职的时候,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 袁可立在后面高声说道:“只是宰相不愿意吧。 ”辅臣闻听此言恼羞成怒。 在此之前,景德门被雷击,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时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奏章没有往下分发。 朝 廷因此事将袁可立降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百官相救也无效。 (袁可立)七十二岁时去世。 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颗很亮的星体陨落了,这颗星落地时有很大声响。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号节寰。 生下来就敏悟聪颖,有不同凡响的天赋。 中进士后,最初被授予苏州府推官的职务。 苏州知府石昆玉,治理苏州有清高不凡的名声。 因为刚直不阿得罪了巡抚某(按:即江苏巡抚李涞),该巡抚就弹劾石昆玉,说石昆玉玩忽职守。 得到皇帝圣旨后,将石昆玉下狱拷问。 当时主持此事的法官都害怕得罪巡抚, 没有谁敢为知府石昆玉伸雪冤枉。 只有袁公在审案文书上直接写出石昆玉的冤枉之处,石昆玉因此没有被判罪。 巡抚某于是引咎辞职归乡,公众的评论都表示为此感到痛快。 壬戌三月,袁公被提拔为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 当时后金军队侵犯旅顺,皇帝认为控制登莱除了袁公没有其他人能够胜任,于是把节钺授予袁公。 当时后金全部占据了南卫,经常在长山、旅顺一带出没,运粮的漕船大多被阻。 袁公请求在皇城岛设立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作为登莱的外援。 又组建两个营的流动作战部队,驾乘行动迅速的船只灵活来往,在广鹿各岛间协同作战。 建立炮台、报警台等 工事,旗帜招展,接连不断。 后金部队于是撤退得远远地,敌船再也不能在海上任意来往了。 到了秋季,后金部队又来騷扰,趁南卫丰收,疯狂地抢掠。 袁公下令将士设埋伏,趁着风势火烧干草,粮食全部被烧。 敌人恼羞成怒,在秋末的时候,载着火炮,兵分两路想要报复。 但是袁公事先集中部队,分路对付,与他们连夜激战,俘敌杀敌无数,敌人因此丧失了士气。 后金认为,登莱建立军事基地以来,明军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胜利。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12 四、 【 2017届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中】 本大题共 6小题,共 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各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 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 即位,行淫乱。 光 忧懑 . . ,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 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 而 . 立之。 ”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 ”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 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 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 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 但唯唯而已。 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 以 . 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如令汉家绝祀,将军 虽 . 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今日之议,不得 旋踵 . .。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光 谢 曰:“九卿责光是也。 天下 匈匈 . . 不安,光当受难。 ”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 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 ,昌邑群臣不得入。 王曰:“何为。 ”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 ”王曰:“徐之,何乃 . 惊人如是。 ”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 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 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 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 ”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 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陈列殿下。 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 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皇太后诏曰:“可。 ”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 . 亡道不失天下。 ”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 ”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 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 ”起就乘舆副车。 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 驽怯 . . ,不能杀身报德。 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 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 ”光涕泣 而 . 去。 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 (取材于《汉书霍光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3分) A.光 忧懑 . . 忧懑:担忧,气忿 B.今日之议,不得 旋踵 . . 旋踵:转向,告密 C.天下 匈匈 . . 不安 匈匈:动乱,纷扰 D.臣等 驽怯 . . 驽怯:无能,怯弱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更选贤 而 . 立之 光涕泣 而 . 去 B.先帝属将军 以 . 幼孤 作《师说》 以 . 贻之 C.将军 虽 . 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闻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 . 亡道不失天下 D.徐之,何 乃 . 惊人如是 以 其 乃 . 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 不正确 . . . 的一项是( 3分) A.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 B.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 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 C.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 ”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 D.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 昌邑群臣坐等灭亡,滥用教导百姓的职权,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 4分) ①群臣皆惊 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②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13.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霍光“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5分) 14.《汉书》中说霍光“沉静详审”,请联系全文,概括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了哪些审慎周密的安排。 ( 6分) 【答案】 9. ( 3分) B 10. ( 3分) C 11. ( 3分) D 12. ( 4分)(每句 2分) ①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 ②我过去的臣子跟我来做官有什么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全抓起来吗。 13. ( 5分)第一次“谢”的原因是 ,因辜负先王遗愿,造成国家动乱,理当受到责难( 1分);表明解救国危是自己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2分)。 第二次“谢”的原因是,不能对昌邑王以死相报,表示歉意( 1分);表明昌邑王被废黜是咎由自取,废帝的举措是不负社稷,理所应当( 1分)。 14. ( 6分)①与心腹密谋,部署行动计划;②慑服群臣,统一意见;③派人仔细看守昌邑王,防其自杀;④借太后之口废帝,名正言顺;⑤抓捕并杀掉昌邑群臣,以绝后患;⑥亲送昌邑王回昌邑府邸,以防不测。 (任意写出其中 5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答对 1点得 1分, 2点得 2分;答对 3点得 4分, 4点 得 5分, 5点得 6分。 )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把加点词语放回到语境中,就会发现, B 项,“ 旋踵 ”解释为“ 转向,告密 ”之后上下文不通顺。 “ 今日之议,不得 旋踵 ”正确的意思是: 今天的会议,不准畏避退缩不表态。 据此可知,“旋踵”的意思是:畏避,退缩。 【考点定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 14 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 识;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⑥语境分析推断。 10. 【考点定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 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 常用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 文言虚词的辨析 方 法 有:① 词性分析法。 如 “ 之 ” 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② 位置分析法。 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③ 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 ④ 语境判定法。 要理解一个虚词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⑤ 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 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⑥ 标志识别法。 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1.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D项,正确译文为:昌邑群臣因未尽到辅佐引导君王的职责,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考点定位】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警示】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 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 坐 ”的意思翻译准确。 12.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落实,如: ①“莫”,没有人;“发言”,开口说话;“但”,只是。 ②“官”,做官;“尽”,全;“系”,抓捕。 【考点定位】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 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 句式 ,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留”“删”“调”“换”“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 15 古代是单音节词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