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备考历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附详解:12古诗词鉴赏内容摘要:
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 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 2020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6分) 鹧鸪天预报 [金 ]王 寂 秋后亭皋 ① 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 ② ,沙鸥相对不惊飞 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 4分) 【 2020高考题】 ( 2020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本卷第 10 页( 共 92 页)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小。 词的上阕,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答案:早春(初春)。 从“莺 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根据词意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答案:上片通过“ 莺初解语 ”、“ 春好处 ”、“ 微雨如酥 ”、“ 草色 ”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下片通过“ 休辞 ”、“ 人易老 ”、“ 莫待 ”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 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 2020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 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 进行赏析。 答: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 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是 E级。 一般来说,涉及诗评的试题,大多和诗歌表达技巧有关。 分析本题,判断是不是“太过”、太夸张了,要看作者的意图,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作者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本卷第 11 页( 共 92 页) 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具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 答案: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但其实很高妙的,给 2分 ;能作简要说明的,给 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2020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鉴赏诗句 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在诗中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写了山泉美妙的声音与奇异的色彩,在结构上与上面的描写形成抑扬关系,也为下文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 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本诗前六句写景,描写山泉的平凡、色彩和声音,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附赏析: 唐代诗人储光羲,以写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澄清,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冷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 —— 作品采用拟人手法,本卷第 12 页( 共 92 页) 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 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然可观,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和谐统一,使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 2020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 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 (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 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解析】这首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 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 ,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的时候 ,忽然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 在牧童的身后 ,乌云密布 ,一片阴沉。 “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 ,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 在他的眼前 ,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 “翻车轴”形容风雨声大 ,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 ,轴翻水涌 ,发出哗 啦哗啦的声响。 首联两句 ,一写暴雨将至 ,一写暴雨已至。 两者相距仅在“牛尾”“牛头”之间 ,正如俗谚所说的“夏雨分牛脊”。 而颔联的“怒涛”“卷”“十万军声”“吼”等词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夏雨的来势之猛、之大。 颈联,则介绍牧童的放牧情况。 尾联则写夏雨来去“骤然”的特点,通过牧童的举动写出了骤雨的情趣。 解答本题第( 1)问,要分析出这两个词语是如何表现“骤雨”特点的。 第( 2)问,要分析出 “骤晴”“山又绿”所隐含的意思,可从夏雨的特点及牧童的情绪上考虑。 第( 3)问,可根据自己对诗歌前后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的 观点,这一问具有探究性,答案也较开放,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 3)示例一: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 2020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 878):字太朴,吴兴 (今属浙江 )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请简要分析。 本卷第 13 页( 共 92 页) 答: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20xx高考语文备考历年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附详解:12古诗词鉴赏
相关推荐
( 2) 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发生反应: 2CO+2NO N2+2CO2 在一体积为 1L的密闭容积中,加入 CO和 的 NO ,反应中 N2 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 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平均反应速率 v(N2)=。 ② 在第 5 分钟末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后,若在第 8 分钟末达到新的平衡(此时 N2的浓度约为 mol/L)。 请在 上
,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乙醇的性质 【 答案解析】 ( 1) 2CH3CH2OH+ O2―― →Cu△ 2CH3CHO+ 2H2O( 2 分 ) ( 2)放热( 1 分) 过量的气体将反应体系中的热量带走( 1 分) ( 3)加热,使乙醇气化( 1 分) 冷却,收集产物乙醛( 1 分) ( 4)乙醛、乙醇、水( 1 分) 氮气(
应,转移 NA个电子 ,错误。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在有关物 里 量 中的如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的计算、晶体中阴阳离子数的计算、化学键的计算以及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移的点子数的计算等,包括的知识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 【题文】(化学卷 2020届江西省师大附中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 6.用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25℃ 时,
扬州 :维扬、广陵、江都、淮上、淮左 苏州 :姑苏、吴郡 镇江 :京口 温州 :永嘉 福州 :三山 成都 :锦官城 武汉 :江 夏、下口 北京 :大都 开封 :大梁、汴梁、汴京、东京 53.( 乐律 ) 五音 宫 商 角 徴 羽 六律 黄钟 太簇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 54.文房四宝 笔 墨 纸 砚 (宣纸 歙墨 端砚 湖笔) 55.四书五经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
确后,接下来的艰巨任务便是确定文章的主旨,以便为后文的选择材料、组织语言等工作顺利铺平道路。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集中,在此基础上力求新颖、深刻。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学生进行立意训练: 凝眸细观,捕捉身边的风景 我常常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平时注意积累耐人寻味的精彩瞬间,因此大多孩子写作时能够从生活积累中发掘出符合题意的写作素材。 如在 “风景
(恢) 气 慨(概) 感 概(慨) 情节类同(雷) 起迄时间(讫) 讫今为止(迄) 千练百炼(锤) 洽如其分( 恰) 清沏见底(澈) 情有独衷(钟) 清规诫律(戒) 宠然大物(庞) 黔驴计穷(技) 启用能人(起) 起用设备(启) 巧舌如黄(簧) R 惹事生非(是) 融汇贯通(会) 如梗在喉(鲠) 若既若离(即) 弱不经风(禁) 如法泡制(炮) 如火如茶(荼) 如雷 灌 耳(贯) 人才荟粹(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