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何人不起故园情 ” ,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 游子怀念故园 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 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 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 是乐工。 是歌妓。 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 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 说,都是共有的。 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 何人 ” 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园 (圆 ) (三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 漫 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 , 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 漓 ,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 “ 故园东望路漫漫 ” ,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 “ 故园 ” 多日 , 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 ,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 , 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 , 乡愁难收。 “ 故园 ” , 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 东望 ”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 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 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 , 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 夸张 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 “ 报 平安 ” 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 逢 ” 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 “ 功名只向马上取 ” 的 雄心 ,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 眷恋 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漫 (曼 ) (四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 解漫天 作 雪飞。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 , 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 , 一时间争奇斗艳 , 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 , 没有艳丽姿色 , 只知漫天飞舞 , 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 暮春 景色的七言绝句。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 , 但写得工巧奇特 , 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 , 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人体物入微 , 发前人未得之秘 , 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 , 摹花草灿烂之情状 , 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 , 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 在 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 “ 草木 ” 有 “ 知 ” 、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 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 杨花榆荚 ” 不因 “ 无才思 ” 而藏拙,不畏 “ 班门弄斧 ” 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 “ 晚春 ” 添色。 这勇气非常可爱。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 “ 无才思 ” 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春光 ” 是不负 “ 杨花榆荚 ” 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 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 “ 文起八代之衰 ” 的宗师,又是 力矫大历平弱纤巧诗风 的、主张“不平则鸣” 的 “韩孟诗派” 开山人物,颇具胆力。 他能欣赏 “ 杨花榆荚 ” 的勇气不为无因。 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 “ 杨花榆荚 ” 之列吗。 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 “ 杨花榆荚 ”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 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 “ 无才思 ” 者敢于创造。 诗人对 “ 杨花榆荚 ”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 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惟 (唯 ) 作 (做 ) 【练习巩固】 1. 《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 “ 独坐 ”“ 弹琴 ”“ 长啸 ” 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2. 《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 , 不觉思念自己 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3. 《逢入京使》 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 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4. 《晚春》一诗中借用 托物言志 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古代诗歌五首 (一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 悠悠 , 独 怆 然而涕下。 译文: 追忆历史 , 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 , 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 , 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 , 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 , 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 语言苍劲奔放 , 富有感染力 ,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 , 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 却不为武则天采纳 , 一 度因 “ 逆党 ” 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 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 (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 ),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 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 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 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 ,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 寂寞苦闷 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 怀才不遇 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 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悠悠 (幽幽 ) 怆 (仓 ) (二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 曾 云 , 决 眦 入归鸟。 会当 凌 绝顶 , 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 山的南、北两面 , 一面明亮 , 一面昏暗 , 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 , 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 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 , 俯 瞰群山 ,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 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 , 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 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 “ 岱宗夫如何 ” , 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第二句的 “ 齐鲁青未了 ” 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 青 ” 字是写青翠的山色 , “ 未了 ” 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 ,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 “ 造化钟神秀 ” 是说泰山秀美无比 , 仿佛大自然将一切 神奇秀丽 都聚集在这里了 , 一个 “ 钟 ”字生动有力。 “ 阴阳割 昏晓 ” , 突出泰山的 雄伟 挺拔 ,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 割 ” 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 荡胸生曾云 ” 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 决眦入归鸟 ” ,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 “ 入 ” 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 望 ” ,而不是 “ 登 ” ,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 “ 会当凌绝顶 ” 中的“ 凌 ” 字,表现了 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 一览众山小 ” ,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 衬托 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 望岳 ” ,全篇紧紧抓住 “ 望 ” 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 “ 高 ” 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曾 (层 ) 眦 凌 (临 ) (三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 缘 身 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 山是高耸的 , 塔是高耸的 , 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 ,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 —— 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吗。 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自 (只 ) 身 (生 ) (四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 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 , 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 山峦重叠 , 水流曲折 , 正担心无路可走 , 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 , 打起鼓 , 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 , 村民们衣冠简朴 , 古代风气仍然 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 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 , 指腊月所酿的酒。 豚 , 是小猪 , 这里指猪肉。 足鸡豚 , 指菜肴丰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 , 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 “ 足 ” 字 ,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 莫笑 ” 二字 , 道出诗人 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 , 写景中寓含哲理 ,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如此流畅绚丽、开 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 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 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 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 社 ”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怀对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更以 “ 衣冠简朴古风存 ” ,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 ,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尾联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无时 ” ,即随时。 诗人已 “ 游 ” 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 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